1 / 7
文档名称:

[分享]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分享]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2/30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分享]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分享]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作者:孙琴安发布时间:05/01/04摘要:前人多认为刘禹锡不工古体,本文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剖析,并结合前人评语,指出刘禹锡的五古带有魏晋五言之遗韵,其七古得王维、李颀、高适、岑参的真传,犹有盛唐之气象和笔力,这在中唐时期是颇为难得的。相信随着唐诗研究的深入,刘之古诗会得到更为合理的定位。清代著名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说:“刘宾客不工古诗,韩史部不专近体,其大校也。”沈德潜是对刘禹锡诗评价较高而有所偏爱的一位诗评家,既然他也承认刘禹锡“不工古诗”,说明刘禹锡的古诗应在其近体之下的,同时也说明沈德潜评诗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不是说好便一切都好。此外,像许学夷等人也曾指出过刘禹锡五七言古诗尚未精妙。凡此,都可以看出前人对刘禹锡古诗的一般评价和态度。当然,刘禹锡“不工古诗”,这也是与他的近体律诗相比较而言的,也只是个大致情况,并不等于说他的古诗便一无可取。正像韩愈虽“不专近体”,但仍写下“天街小雨润如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样有名的七绝和七律一样,刘禹锡在他的古诗中同样也有其出色的表演。再说,当我们对刘禹锡的诗进行全面论述的时候,也不得不涉及到对他五七言古体诗的评价。一、刘禹锡的五言古诗如果撇开乐府诗等不论,刘禹锡的古体诗也约有一百余首。我们先来谈他的五言古诗。谈到刘禹锡的五言古诗,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他的《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等诗。当然,这两首诗一写天坛山顶遇雨之状,一写罗浮山的奇妙山景,笔力遒劲,硬朗振作而又纵横变化,确实有其特色,如前诗中间一段写站在天坛山顶遇雨俯视山下之状:万状互相生,百音以繁会。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山顶自澄明,人间已霈。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遥光泛物色,余韵吟天籁。又如后诗开篇一段写罗浮山的黑夜与白昼的不同景色:君言罗浮上,容易见九垠。渐高之气壮,汹涌来翼身。夜宿最高峰,瞻望浩无邻。海黑天宇旷,星辰来逼人。是时当魄,阴物恣腾振。日光吐鲸背,剑影开龙鳞。倏若万马驰,旌旗耸沦。又如广乐奏,金石含悲辛。疑其有巨灵,怪物尽来宾。阴阳迭用事,乃俾夜作晨。以上所引两段,不论是前诗或后诗,都极尽描绘形容之能事,多有夸张之处,而偶夹一二议论,则以作点睛之用,真所谓笔底波澜,瑰丽雄奇。更难能可贵的是,刘禹锡并没有到过天坛山顶,又没有去过罗浮山,只是分别听了友人和僧人的诉说之后,凭藉自己的想象而撰成的,却能令人身历其境,如睹其景,这就更能显示出他在五古上笔力和表达方面的才华。不过,以上所引,都是刘禹锡较长的五古,实际上,这些长篇五古,主要也是在唐人手中才加繁衍,愈演愈烈的,特别像杜甫的《北征》、韩愈的《南山诗》等,更是浩浩荡荡,波澜顿挫,阴阳开合,令人生畏。刘禹锡也有这样的五言大篇,如《游桃源一百韵》等。其实,真正的五言古诗,特别是苏、李赠答、两汉无名氏之作,乃至建安七子、阮籍《咏怀》等,篇幅都并不很长。而刘禹锡生前曾写过不少这类五古,似乎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他的《学阮公体》三首的后二首: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