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古琴里的中国——访瑞典汉学家林西莉.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琴里的中国——访瑞典汉学家林西莉.doc

上传人:iris028 2019/12/30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琴里的中国——访瑞典汉学家林西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琴里的中国——访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古琴里的中国——访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刘仲华《人民日报》(2013年07月23日23版国际副刊)林西莉抚弄明代古琴“鹤鸣秋月”。刘仲华摄“告诉你个好消息,我的《古琴》一书要在中国出第二版了~”在林西莉教授家的客厅刚坐下,这位80岁的老人像孩子一样兴奋地说。“新版书的音乐光盘里增加了1962年那些古琴大师为我录制的琴曲,有些是世上仅存的。这些可是他们留给世人的最后经典~”林西莉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部的家,充满了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庭院的一角种着中国竹子,别墅内的墙上挂着中国字画,书架上摆放着中国古籍,更为醒目的是墙角那把暗红色的古琴……自1961年初开始在中国学****古琴,到如今可以读懂不少甲骨文、金石文以及很多中文古籍,瑞典汉学家林西莉与中国文化结下了50多年的不解之缘。一把古琴——奏出情缘五十载林西莉的本名叫西西莉亚?林奎斯特。上世纪60年代初,她随任外交官司的丈夫来华工作,当时的中国社会相对封闭,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林西莉成为北京古琴研究会里唯一的学生。“在那里我遇到了研究会的老师们——溥雪斋、管平湖、查阜西、杨葆元、王迪等古琴大师,他们改变了我的一生。”然而1962年冬,在驻华使馆工作的丈夫任满,夫妇俩不得不回国,“如果可以的话,我好想继续待在中国~”临别时,研究会把明代古琴“鹤鸣秋月”赠送给林西莉,老师们还分别为她录下了经典的古琴曲目,供她回国后继续学****其中很大一部分曲目都是那些已故大师们的绝版演奏。这也成为再版《古琴》的精华所在,更多人将有机会欣赏到这些“极其独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正是这些曲目和老师王迪讲述的每个曲目背后的故事,让回到瑞典的林西莉延续了对中国文化的执著,她每周都会用“鹤鸣秋月”弹上一曲。“那些美妙的乐曲,跟唐诗宋词融为一体,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每首曲子背后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或一些相应的古诗词。比如说《胡笳十八拍》,背后有蔡文姬悲欣交集的故事;《高山流水》有伯牙和子期的故事;《钗头凤》则是描述陆游和唐婉的悲剧,等等。这些故事增加了古琴的旋律魅力,让你觉得不仅仅是在学弹琴、听音乐,而是在和几个世纪以前的古人相遇。古琴让我更能接近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这正是古琴传统最引人入胜之处。”然而在西方,并没有多少人了解古琴。2006年,经过多年酝酿和对古琴的感悟,林西莉撰写了《古琴》一书,当年便摘得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出版界人士认为,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该书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古琴的历史、琴律、美学和故事的书籍。它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述,更论及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汉字王国》——讲述中华人和事林西莉1989年还出版过《汉字王国》,也曾获得奥古斯特文学奖。《汉字王国》,她写了15年才完成,《古琴》也花了10多年的心血。她说,接下来要编纂的是一本关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老照片集。然后,她将把多年对剪纸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古琴、汉字、剪纸,这些在西方读者眼里相距甚远的文化载体,在林西莉的笔下都得到了很深刻的阐述。她说:“这些艺术都是息息相通、相互关连的。我在汉语教学中,常会拿古琴做例子。反之,音乐等文化的背后,汉字的影子又无处不在”。在《汉字王国》里,关于鸟、鱼的插图,用的是中国传统剪纸来形象地介绍象形文字。“你看这鸟形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