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这本书所选的都是唐宋诗人的“绝句”。
我国古典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发展到唐朝初年,形成了一种新的体裁。
它和以前汉魏时代出现的诗体不同,有着严格的格律。唐朝人把这种新兴的
诗体称做“近体”,意思是新近产生的诗体。它和汉魏的古体相对立,于是
诗歌有了古体和近体的区分。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近体”诗,都是沿用唐
代的名称。
近体诗又称“律体”,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
四句一首的叫做绝句。绝句主要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就是
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就是每句七个字,简称“五绝”和“七绝”。它的格
律虽然是初唐才规定下来,但是作品和名称却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
我国诗歌的发展,五言早于七言。五言绝句可以追溯到汉代,到魏晋南
北朝,作品数量已经很多,艺术上也有相当水平。七言绝句兴起较晚,大约
是南朝齐梁之间,到隋朝也就基本上成熟了。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代。绝句也和其他诗体一样,数量多,质量
也高。李白、王维和王昌龄的绝句,被认为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杜甫、
岑参、刘长卿、李益、白居易、刘禹锡、杜农和李商隐等,每个人以不同的
风格,自成一家,装点着百花盛开的唐代诗坛。宋诗虽不如唐,在艺术上仍
然有很大的成就。王安石、苏轼、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等人的绝句,给这
种诗歌形式也增添了薪的风格。大体上可以说,五绝在唐朝中叶以后,盛况
渐不如前;七绝却方兴未艾,它不断地吸收民间养分,继续出现不少内容充
实而意思新颖的篇章。
本书所选的是唐宋两代的作品。作为一个时代的倾向来看,大致唐诗多
抒情,宋诗多说理。抒情要含蓄,所以一唱三叹,有不尽之情!说理要明快,
所以语出意外,有惊人之句。唐人锤炼“实”字,以构成鲜明形象!宋人运
用“虚”字,以表达曲折用意。这就是宋代诗人在唐诗成就之外,另外寻找
到的艺术境界;因此也产生弊病,就是“以文为诗”,有些诗对形象思维注
意不够。这也是宋诗不如唐的原因之一。
绝句这种形式,短小轻便,使用起来,非常灵巧。它能反映出不同内容,
表达各种情绪,出现多样风格。不论用来叙事、抒情、写景,也不论单独成
篇或写成组诗,都自由自在,毫无拘碍。尤其是和民歌有很深的血缘关系,
从《竹枝》之类可以证明,民歌在不断地给它输注薪的血液。
本书共选唐人绝句六十首,宋人绝句二十五首。大体上包括了唐宋的各
个时期和各个流派。入选的诗篇力求思想健康,语言明畅,较为易懂,以适
应大多数少年读者的需要和理解水平。
刘树勋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武汉
唐宋诗选讲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有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他是从远处向近处看,看黄河的
上游从碧蓝的天空中蜿蜒而下。王之涣的这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是
从近处向远处看,看着黄河逐渐上升,一直高入白云深处。这两句诗都写得
很好,具有雄伟的气势。
黄河西来,奔走于西北高原之上,从下游望去,用“远上”两字,真是
入神。如果用电影的手法来比拟,第一句,诗人是用镜头摄取了远景。到第
二句,就收缩了,是近景了,已经不是从平面中摄取景物,而是有鲜明的立
体的感觉了。
一个很小的城堡,四无依傍,就是征戍的兵士们所生活的环境。它孤独
地安插在高山环抱之中。孤城是一片,是很单薄狭小的,而高山却是万仞
è。八尺为仞,折合成两万多米的高山,当然是极度的夸张。以数量与
体积很不相称的两件事物,拚凑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一种心理上
的压力,这是诗人对文字的巧妙组合的功用。从这些地方,也可以领悟到唐
代诗人的善于修辞:黄河白云,颜色是那么互相辉映,一片万仞,数字是那
么互相错综,更增加诗句的美感。
凉州,接近古代羌ā 族居住的地区。笛子,是羌中的乐器,由羌中
传入中国,所以称为“羌笛”。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
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唐代习
惯,送人远行时,折柳枝相赠,表示惜别。现在征人听到笛声吹奏《折杨柳
枝》的曲子,不禁从柳枝联想到春天,由此又远远想到家乡,不论渭水河边,
或是大江两岸,应该绿柳成荫了。而这里呢,只有大漠风沙,杨柳还没有发
芽,看不到春天的任何信息。诗人用“何须”两字把内容更加深化了:羌笛
啊,你何必去抱怨杨柳?你应该知道,春风本来是不度过玉门关的,在这玉
门关以西的边塞地区,就根本没有春天,哪里来的青青柳色呢?
这种决绝的语气,是有所寄托的。本来,我国西北地区海拔较高,气候
寒冷,春天比较迟,草木发芽晚,这是事实。然而并不是根本不见春风。这
个春风,是影射,是讽刺,不但是谈的自然现象,而且也包含有政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