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龙生九子-模板.doc

格式:doc   大小:180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龙生九子-模板.doc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0/1/2 文件大小:18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龙生九子-模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龙生九子-龙生九子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版本较多,说法不同,分别概括为:囚牛、睚眦、朝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麒麟、椒图、蚣蝮等。 查看精彩图册龙生九子一说▪囚牛(老大)▪睚眦(老二)▪嘲风(老三)▪蒲牢(老四)▪狻猊(老五)▪赑屃(老六)▪狴犴(老七)▪负屃(老八)▪螭吻(老九)另说▪赑屃(老大)▪螭吻(老二)▪蒲牢(老三)▪狴犴(老四)▪饕餮(老五)▪蚣蝮(老六)▪睚眦(老七)▪狻猊(老八)▪椒图(老九)其它▪螭▪麒麟▪犼▪貔貅说法简述龙生九子之一囚牛愿做琴头听音律龙生九子之二睚眦战神,恩怨必报龙生九子之三嘲风殿角排头兵龙生九子之四蒲牢吼声惊四座龙生九子之五狻猊香炉狮子座龙生九子之六霸下力拔山兮驮功德龙生九子之七狴犴罪犯的克星龙生九子之八负屃爱书法,爱碑文龙生九子之九螭吻宫殿的避火神龙生九子记忆歌诀龙子传说还得从叶公说起。龙子和龙一样,也是不断发展、沿革逐渐形成的。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龙子的昆仲数目是取得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龙承九子,子子不同。这是自古以来众所周知的,但它们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这还要从刘伯温说起。具体解说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  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中的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六弟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九条龙的合照(4张) 排行名称老大囚牛(qiú'niú)老二睚眦(yá'zì)老三嘲风(cháo'fēng)老四蒲牢(pú'láo)老五狻猊(suān’ní)老六赑屃(bì'xì)老七狴犴(bì’àn)老八负屃(fù'xì)老九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出自明朝李东阳《怀麓堂集》另有说法为: 排行名称老大赑屃(bì'xì)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老三蒲牢(pú'láo)老四狴犴(bì'àn)老五饕餮(tāo'tiè)老六蚣蝮(gōng'fù)老七睚眦(yá'zì)老八狻猊(suān'ní)老九椒图(jiāo'tú)有的说法还把螭、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龙生九子的介绍之一龙生九子之一囚牛愿做琴头听音律  老大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龙生九子之二睚眦战神,恩怨必报  老二睚眦,是老二,传说生得豺首龙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