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冀教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冀教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冀教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5-1949)㈠内战烽火⑴重庆谈判:①蒋介石(国民党)谈判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②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谈判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③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④结果: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⑵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内战开始标志)⑶转战陕北: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采用蘑菇战术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运动战)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㈡战略大决战1、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开始标志:辽沈战役攻占锦州结束标志:北平和平解放㈠辽沈战役: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关门打狗”。共歼敌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意义: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了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余人,是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起承前启后作用)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㈢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率领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人52万余人。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㈣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1949年4月23日)①1949年4月21日,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②渡江战役作用(意义):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③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3、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①人民群众的支持;②人民解放军顽强作战;③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指挥;④国民党政治***,失去民心。4、国民党政府垮台原因: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经济崩溃,物价暴涨;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④国民党政治***,失去民心。⑤美援断绝,蒋桂分裂。二、建国巩固及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意义:为建国做了充分准备。㈡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