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工业产品外贸优势工业产品设计论文我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的巨大成长是伴随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而实现的。20年来,工业产品中矿物燃料等初级产品在我国工业产品出口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及制成品中的机电机械运输设备出口比重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1980~1999年,%%,%%,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已成为我国外汇的主要来源。然而,在工业制成品中,只有其他杂项制品提供着我国外汇的主要来源,化工产品、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机械运输设备基本呈净进口态势,尤其是具有较高资本含量与技术含量的机械运输设备,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比重上升较快,但仍旧处于净进口态势。深入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产品外贸优势的演进趋势,把握工业产品竞争优势的变化特征与规律,无疑是入世后我国制定工业政策、推进改革和进行长远规划的基础。一、实证分析方法为了准确考察中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优势状况,可通过考察反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竞争力指数可通过下式计算:其中Ci表示第i类产品的竞争力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一般认为,如果Ci>0,则该类产品是具有竞争力或比较优势;Ci0则表示该类产品缺乏竞争力或处于比较劣势;Ci=0,可称之为中性竞争力或中性比较优势。更进一步,还可以通过确立一定的标准,来具体判别某类产品对外竞争力的强弱,如Ci>,可认为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等等。当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的政策,使得竞争力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竞争力的实际优劣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可以考察特定时间、特定保护程度下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有许多种,最常用的是劳埃得一格鲁贝尔指数,公式如下:式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同上。显然,Bi的数值在0~1之间,B的值越接近1,则i类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当然,某国i内产品类或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是否发达,还应同时考察i产业或产品类的进出口在该国总产品进出口中的比例是否较高。二、我国工业产品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表1列出了1992一1999年间我国16大类及17小类某些行业细分工业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趋于微弱上升,1992年为-,。其中16大类工业产品中,一直有比较优势的有“食品制造业”、“皮革业”、“服装业”、“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业”及“其他制造业”等6个行业;“精密仪器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换趋势。其他6大行业则基本处于比较劣势。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各细分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同样地,、-、-、较高比较劣势与低比较劣势产品。,1992~1999年间,在16大类工业行业中,具有不变的高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