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咸安政改的“孤点”突围《咸宁之窗》咸安政务网咸安新闻网 2011-12-22长江商报消息9年前,在咸宁市咸安区乡级财政崩溃、区级财政面临崩盘的背景下,一场被称作“孤点”突围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引发了“地震”。如今,咸安社会经济发展稳步前进,与那场改革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2003年1月13日,咸宁市咸安区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帷幕。横沟桥镇作为第一批试点乡镇之一,“海选”出12名镇党委班子候选人。5天后,该镇新一届党代会上,从12人中差额直选出9名镇党委班子成员。从2000年开始的“五保合一”,到“在职乡镇干部下海打工”,再到后来乡镇“四大班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交叉兼职、党政机构大幅撤并、“七站八所”政(事)企分离,时任咸安区委书记的宋亚平陆续打出一套改革“组合拳”。9年过去,横沟桥镇当年所涉及人员身上,那场思想风暴或多或少都留下了烙印,或许,开悟后明白“适时思变”、“摆正位置”,才是经历这场风暴的价值所在。(本报记者孙明实习生孙思邈文/图)那场改革,曾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发端于咸宁咸安区,被媒体命名为“咸安政改”。时隔多年,每每谈及改革,“咸安政改”仍屡被提及。最小候选人曾心存疑惑时间回到2003年1月18日上午。差额直选镇党委委员现场,短短10分钟的竞职演说,却让刘琼一辈子刻骨铭心。此前,她已在横沟桥镇计生办工作了7年。1992年,刘琼作为第一批计划生育服务专业学生,进入咸宁卫校就读。4年学成后,她被分配到横沟桥镇计划生育办公室。“那时走村串巷,与村民们联系非常多,一来二去,都熟了。”除了工作职责,这个农村出身的姑娘喜欢那种与村民聊天的氛围。7年后,刘琼已是横沟桥镇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股级干部。在横沟桥镇下辖的村庄中,她小有名气。“村民们的感情很朴素,只要我心里记得他们,见面打个招呼,他们就会很高兴。”刘琼不知道,几年的务实下乡,为她2003年人生转折埋下了伏笔。2003年1月13日,根据咸安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决定》,横沟桥镇开始试点改革。“中共正式党员、大专以上学历、本镇机关行政干部或区直机关正式干部、35岁以下”,那年26岁的刘琼完全符合横沟桥镇党委委员“海选”资格。她报名了,成为最年轻的候选人。年轻的刘琼还是心存疑惑,“看到一些老同志熬了多年,几乎都是论资排辈到了一定级别,这次口号喊得很响,是不是只是走个过场?”经咸安区委进行资格审查后,接下来的程序令人感到新颖。“差额直选”成为当年流行语第一轮“海选”候选人,“农村以村为单位”进行无记名投票推荐。上级党委不再另外指定候选人。“海选”结束,包括原镇党委书记、镇长在内的12人成为横沟桥镇党委委员候选人,刘琼名列第五。刘琼明白了,这与自己多年来下乡工作的经历密不可分,她在村民心中有一定分量。尽管如此,她心中仍满是忐忑。当年1月18日上午,横沟桥镇新一届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差额直选”一时成了当地流行语。70名党员代表现场以无记名投票形式,从12人中差额直选出9名党委委员。 10分钟竞职演说,尽管有充分的准备,可刘琼心中仍不免紧张,“演讲完,脑子里一片空白。”之后,现场投票、唱票,结果公布,刘琼得60票,与另一位候选人并列第5名,当选镇党委委员。“结果公布时,我才明白,这都是真的。”疑虑放下,刘琼心中沉重,“从一个一般干部,一下子进入党委班子,成了副科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