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媒体访谈栏目的心理学探讨论文摘要本文试图解读一些优秀的记者和主持人在不同的电视访谈节目中与作为受挫者的嘉宾进行良好交流的经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他们采访受挫者的成功经验。如本文的副标题所示,笔者在解读他们的采访经历,总结他们的采访经验时借助了一些心理学原理,特别是其中的心理会谈技巧的原理。笔者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次对受挫者的成功采访都是一个记者或主持人以有效的心理暗示帮助受挫者成功地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的过程,因而心理学进路理所当然地被笔者视为探讨这一问题的最佳策略。本文的主体可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也就是笔者从“共情”、“自我暴露”和“角色性指导”这三个视角审视优秀的记者和主持人采访受挫者的成功经验而自然形成的。笔者希望,本文能为提高记者和主持人应用心理会谈技巧及其原理的自觉意识提供有益的帮助。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受挫者心理学心理会谈技巧所谓受挫者自然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在某一方面遭受了挫折的人。那么,何谓挫折呢?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支配下,达到目标的行动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消极的情绪反应。”[1]根据心理学家的描述,受挫者往往会怀有紧张、沮丧、痛苦或焦虑等消极心理因素,并因此在与人的交往中产生较强的防御心理,不愿袒露心声,尤其不愿重提相关往事。如果由此稍作推理,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面对新闻界的采访请求,一个受挫者完全有可能加以拒绝,即使勉强应约而来,也完全有可能在访谈过程中缺乏说话的欲望,表现出敷衍的态度。其实,这也是能够为中外新闻史实所证明的。然而,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或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并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受挫者就轻易放弃采访你的机会,如果他认定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有着巨大的新闻价值。他不仅要获得采访你的机会,而且更要充分地利用这样的机会,也即要通过采访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新闻价值却不为人所知的信息。一种博弈态势由此显现:一方倾向于三缄其口甚至干脆拒绝了事;另一方却要获取并进而充分地利用好采访机会。对于后者来说,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一个优秀的记者或主持人之所以是优秀的,就在于他能克服采访策划阶段和采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于是,我们也确乎看到了中外一些优秀的记者和主持人一次又一次把受挫者请进了采访现场,一次又一次在电视访谈过程中以自己的智慧调动起这一类嘉宾的谈话积极性,从而制作出堪称范本的电视访谈节目。本文试图解读一些优秀的记者和主持人在不同的电视访谈节目中与作为受挫者的嘉宾进行良好交流的经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他们采访受挫者的成功经验。如本文的副标题所示,笔者在解读他们的采访经历,总结他们的采访经验时借助了一些心理学原理,特别是其中的心理会谈技巧的原理。笔者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次对受挫者的成功采访都是一个记者或主持人以有效的心理暗示帮助受挫者成功地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的过程,因而心理学进路理所当然地被笔者视为探讨这一问题的最佳策略。如何采访受挫者?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心理学视角来回答作为本文主旨的这一关键问题。一.“共情”毛阿敏在歌唱事业处于巅峰时,先后遭遇了二次税务风波,这给她的事业、爱情、家庭及生活各方面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尤其是第二次,她被税务机关判定为“逃避法律责任,重罚81万元”,原因是她在税务调查期间擅自离境。在之后的4年中,毛阿敏辗转多个国家,身心倍受煎熬。由于思乡心切,1999年毛阿敏终于返回国内,并承担起一切法律责任。下面是陈鲁豫在《鲁豫有约》中采访她的片段——陈鲁豫:4年没有见过父母,他们也不能去看你,你也不能回去看他们,这对你来说太难了,我觉得。毛阿敏:当时我想我可能一辈子都在国外,然后我就觉得有一天我的父母亲不在了,我可能都不能回来送葬,这是最难过的!然后我就天天问自己,我怎么了?我怎么今天会是这样的?[2] 陈鲁豫的提问没有任何对于毛阿敏漏税行为的批评色彩,也没有对她擅自离境提出任何异议,而是暂且去掉了客观的法律评判和个人的是非标准,完全站在毛阿敏的角度,感同身受地体会了一个作女儿的她在背井离乡时的痛苦。细细品味陈鲁豫的提问,可以看出它有着三层涵义:第一层是“4年没有见过父母”,这从整体上概括了毛阿敏独自漂泊的状况;第二层是“他们也不能去看你,你也不能回去看他们”,反复强调了毛阿敏与父母虽然日夜思念却无法相见的痛苦;第三层是“这对你来说太难了,我觉得”,如果说陈鲁豫在一二层中对客观情况的描述是想告诉毛阿敏:我认真地体会了你当时的处境,那么,通过第三层陈鲁豫要传达的意思则是:我完全理解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也很明白在那种情况下为人子女的苦衷。试想一下,作为一个遭受挫折后孤独、失落的人,毛阿敏最需要的不就是这种像来自知己一样的理解和关怀吗?所以陈鲁豫“将心比心”地体谅她,设身处地从她的角度考虑问题,必然会赢得她的信赖,使她觉得面对如此善解人意的朋友,根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