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江村经济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78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村经济读后感.doc

上传人:2982835315 2020/1/13 文件大小:7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村经济读后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读《江村经济》——探究上世纪初中国的乡土经济商学院李国鹏在班主任李政军教授的鼓励下,终于读完了《江村经济》一书,在做了必要的准备后,我决定根据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这本书的一知半解写下来,80年前,费孝通教授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在英国伦敦大学学****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写下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这一被称为“人类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巨作。”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读书的过程中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不像其他经济学作品,大量数据的堆叠而导致枯燥乏味,相反,他却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江村风景,是人读来易懂生趣。有人说,《江村经济》是一首舒缓的民谣,让普通人看得懂的经济报告。不是数字,不是数据,不是结论。它展开了一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鸡犬相闻的乡村画卷。费孝通是经济学家中的文人,他有文人的悲悯情怀。书在前言中,一句话点明了全书的主旨,“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费教授以一个村子为研究单位,但显然它所代表的通性不仅仅据显现于这个小村落,透过这个村落的经济现象我们可以找到当时改革的动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阻力。我将先以四个部分来简述这本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第一部分,是序言和调查区域(第一二章);第二部分,是家,财产的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第三四五六七章)第三部分,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第四部分是中国的土地问题。简述每一部分是不局限于该部分或按照顺序来写,而是结合全书来写的。第一部分首先,在序言中,作者简单交代了写作的背景,把全书的整体内容贯穿了一遍。在调查区域中说了江村的地理位置,自然和其经济情况,同时解释了选择开弦弓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先是定义了研究的范围,简单的介绍了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把村庄的布局也说了一番。还有村子里的人口作者用之前的普查表大体说明,包括人口组成和外来人员的介绍。调查区域的选取往往厚此薄彼,地点太小,不具有代表性,地点太大,不能抓住中心。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个典型的社区——开弦弓村来进行研究,从它能看出所选区域人们的生活片段,但也还不至于过于碎片化。关于对这个地区的选择还有如下原因,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该村是我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在之前的十年里这个地区进行了蚕丝业工厂化的改革,作者想通过这个个例来说明当时中国工业化改革所受到的阻力。其次开弦弓村农业发展水平高,水路便利。它特殊的土地制度也是分析中国土地制度的重要材料。最后作者作为本地人,省去了学****方言的时间,方便了调查。这里解释一下两个名词,一是“圩”,在本书中的意思是“圩田”,中国江南地区濒湖低洼地区筑堤围垦而成的农田。《文献通考·田赋六》:“江南水乡,堤河两涯,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该河高而田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圩田始于唐末五代。盛于宋元。①二是“蒲式耳”,一种度量衡,bushel,。②①199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747页②《江村经济》附录,译者说明第二部分作者提出“家”的概念,不多做解释。然后根据家来展开后面的描写。我们先来算一笔粮食账,这与后面的内容息息相关。土地总面积3065亩农地占90%,(第七章第5节),(第七章第八节),,但可怕的是该村90%的农户是佃户,需缴纳40%的当年产量即24蒲式耳作为地租,剩余粮食刚刚够吃。这就亏损的十分严重了,这也是为什么家家户户都有家庭蚕丝业的原因了。女性的悲惨命运从出生开始说起,首先不一定能够活得下来,要经历被溺死的危险,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因为粮食产量不足以提供生活,另一部分是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养儿能防老,女儿最后只能成为别人家的人,而且结婚时,不仅是彩礼要作为嫁妆还回去,自己还得准备一份和彩礼相当的嫁妆,由于女孩带来的经济负担导致了大量的溺女婴现象。以上只针对走投无路的家庭,家境稍好的人,还是愿意多些子女,因为这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教育方面,男女基本一样,都不被父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