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内容提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的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力涌入了城市,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农民工群体。他们建设城市,创造财富,提供税收,已成为我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不公正对待农民工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群体就一直处于权利缺失的状态。由于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他们成了城市中最弱势的群体,并带来了许多其他社会问题,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他们的社会保障已成为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当务之急。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其抛砖引玉。[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现状基本思路据统计,[1]。80%的农村家庭中有人在外打工。如果农民工的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民工的切实利益,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再提到议程,并指出“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更重要的是制定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可见,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现状及原因分析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遭受着城镇劳动者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如:工伤事故风险、疾病风险以及其他意外风险等。我国在立法层面上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全国性立法只是笼统地将农民工纳入其适用范围的规定,但没有就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题作出特殊规定,至今尚没有一部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全国性的专门法规或规章。某些地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但仅限于地方政府的规章,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规章法律效力比较低,缺乏强制力,执行和实施效果欠佳。部分地区虽然出台了与农民工有关的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2]。此外,有学者调研后指出,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3]。2、保障的程度低,与城镇职工有一定差别。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自创建以来一直将重点放在城镇,而随着农民工大幅度增长,使得目前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极低。据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表明,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4]。可见,农民工几乎完全处在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使得农民工游离于当前的“城镇型”社会保障体系。虽然目前很多地区将农民工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但其模式完全是“仿城模式”,效果不理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之所以呈现上述特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农民工尽管在城镇就业,但其户口在农村,仍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的依附关系,土地可以作为其生存保障的最低载体。农村社会保险尚未建立,当农民工返回农村后,其在城镇已缴纳的社会保险无法转移。2、长期以来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