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社团之春:社会组织告别“双头管理”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时间:2013-04-2011:33作者:李江涛李宾郝成字体:大中小在呼吁了十几年之后,民间社会组织终于迎来了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作为方案具体实施部门的民政部,正在抓紧起草相关法规的修订工作。编者按/在今年两会上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除了几大部委的合并分拆调整,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改革措施中的“四类社会组织可直接登记”虽然着墨不太多,却成为了学界和业界目光交错的焦点。在呼吁了十几年之后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有人从中看到了社会改革的信号。作为方案具体实施部门的民政部,正在抓紧起草相关法规的修订工作。民政部的负责人坦陈,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之后,民政部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在管理和监管制度方面。但春天毕竟已经来了,人们盼望,从直接登记开始进行的革新,将持续发力到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层面,进而架构一个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直接登记”破冰社会组织告别“双头管理”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下称“方案”)进行说明。方案中明确:“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这些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当时,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听到一半就坐不住了”,进入人民大会堂前,他还不知道这个转变政府和社会关系的决定会这么直接、这么突然。“从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入手,方案释放出强烈的社会改革信号!”王名说。据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的消息公布后,民政部登记服务大厅电话咨询和来现场申请数量已增至平时的3倍。今年12月底前,民政部将会同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的修订工作。此次方案中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内容,或许不仅仅是摒弃了延续十多年的社会组织双重管理模式,而更像是给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大门。十年呼唤社会组织被称为社会发展的名片,它有三个典型特征,来自民间、非营利、公益性,与政府行政组织的最大区别是它的民间属性。在国际上,它有一个通行的名字:NGO(Non-anizations),即非政府组织。NGO这个...英文缩写,十年前还是一个陌生的舶来语,很多普通人并不清楚它的意义。后来,与NGO词义相关的词汇开始流行,被称为民间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社会组织并不容易,需要寻找到业务主管单位才能到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而大量民间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因登记难题要么注册成企业,要么不经任何登记非法运行,成为“草根NGO”。因为这一群体数量庞大,又具备公益性,通常开展活动无人追究,除非存在欺诈等违法行为。而这些“草根NGO”无法享受到社会组织的税收减免优惠,也不具备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其对社会提供的服务更无缘政府购买,由于常规的公益收入不稳定,生存状况十分恶劣。因此“简化登记程序,取消业务主管限制”的呼吁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正是在十年前的春天,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第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他提交了人生中第一份政协提案——《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2003年,民政部门统计的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为数不多的基金会,加起来有23万余家,但王名认为,整个中国的民间非营利部门总体规模大约在30万到50万家以上,超过政府统计数字约一倍的,是“那些受现行条例限制难以进行合法登记而采取工商注册形式的各种非营利‘草根组织’”。就在提案成文前,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的非政府管理博士王名在清华大学创设了NGO研究中心,现在,这里已是国内NGO发展研究的核心机构之一。历经2003年至今的十一次全国两会,王名提案数十件,几乎件件与社会组织发展相关,他也因此成为推动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亲历者。2007年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王名提交了《关于改革我国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建议案》,经媒体公开后反响热烈。这也成为王名提案中影响最大、最具政策倡导意义的一个提案。很快,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提案进行了批复并转到民政部重点办理。民政部在后来的多次座谈会都邀请王名到会发言,就直接登记的政策建议部分多次深入探讨。一年后,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带队赴广东考察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邀请王名同行。王名从广东回到北京不久,民政部就对广东先行先试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予以肯定,并着手研究全国范围内的改革方案。随后的事实证明,包括政协提案在内的社会呼声,进一步推进了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在2011年3月通过的《十二五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