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课改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改论文.doc

上传人:xyb333199 2020/1/15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改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谈课改之路的点点滴滴   江丽英 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2010年,是值得思索的一年;2010年,是充满阳光的一年。这一年,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春风细雨滋润着我们师生的心田。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年告一段落,又到了我们细细品味的日子。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们探索着、收获着、也一天天的成长着。现就我校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做如下小结:我们的收获自课改之风吹进我校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制定课改方案,确定了五年级语、数、英实行以“问题导学 互动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六年级虽不使用导学案,但要采用集体备课后的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一学期下来,让我们欣喜的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沉闷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1、崭新的教学理念让教师有了新的教学航标。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我校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听。通过学****与摸索,教师对“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教学理念从陌生到熟悉,并且逐渐用理论支撑课堂;此外,“个案”“共案”“复案” “续案” “补案”的编写、使用,让教师真正做到吃透教材,灵活使用教材。2、独具特色的“导学案”新颖实用。“导学案”,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有挑战性,学生有新鲜性,效果较好(特别是对差生);而且,导学案走进课堂之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了,探讨交流的时间明显增多,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中思、思中悟、悟中谈等等成了课堂中常用的学****形式。3、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增长学生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实际能力。“导学案”实施以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既增长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懂得与他人进行主动交流,还能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改善了师生关系。课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潜能的机会,还让教师欣赏、尊重、接近学生,师生间的隔阂在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交往中化解,师生们都从合作探究中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5、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给教师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前进、反思,一篇篇优秀的课改论文脱颖而出,每一期的课改简报就是我们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见证。6、导学案与教学案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各有千秋。从它们的共性看,都着眼于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探究等。但如果从本质上加以细化,不难发现它们也有许多值得老师们探讨、深思的地方。如导学案中的教学目标呈现在学案上,学生一般不会去注意,而教学案的目标是出示在小黑板上或大黑板的右上角,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导学案中的预****导学有具体的方向、目的,而教学案的预****是老师口头布置,经常性的成了空头作业;导学案中的当堂检测练****是黑白版的,不如教学案中的练****色彩鲜明,后者对于学生来说更直观、更形象;导学案格式化,限制了课堂上许多生成性的东西,而教学案的课堂舞台更宽广,不受导学案模式中八大板块的规定,可更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可以这样说:“不管哪一种学案的尝试,都代表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向前迈进,学生始终是课堂的小主人、老师是引领者,这一点我们的信念不变。”我们的困惑“导学案”实施将近一个学期,我们在不断探索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通过思考,我们将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的困惑归结如下:1、部分教师观念的转变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仍然理解不够到位。有的老师说:“我都教了几十年的书了,我没觉得自己教的不好,而且我的学生都很有出息;”有的老师则担心学生的成绩会退步,影响升学;有的老师尝试着改革,却感觉“放”与“收”这个尺度很难把握,布置学生自己预****寻疑、讨论、汇报。自己却成了一个找不到位置的人,或在课堂上穿梭,或在讲台上等待,以为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以体现,把“自流”当作自主,结果成了放羊式教育。2、导学案内容设计很难按课时完成。由于教师、学生素质等各方因素影响,“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总体课时效率不高,特别表现在“导学案”设计的容量往往比实际使用的课时超出二到三倍,教师不能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优生因为担负了“兵教兵”的任务,但又往往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差生,结果就变成了把答案直接给差生了,也更加助长了差生的惰性心理;另一方面,好生经常责怪差生影响小组加分,给差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3、小组学****还是停留在形式上。部分教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先讨论,于是小组讨论常常是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众生喧哗”,只是“形式上的研究”。学生对没有充分思考过的内容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因此读得再多也是囫囵吞枣,更谈不上运用自如,不能真正有所悟、有所感。4、探究过程中学生纪律较难控制。课堂上约30分钟的时间是学生在活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展示,不会像教师一样有分寸,把握住轻重,调控时能力差,完不成任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五年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