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单元·角度古诗二首课文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教学目标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整体感知听读课文,用“/”划出诗句的节奏。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课文讲解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①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②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③缘:因为。④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课文讲解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分析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课文讲解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课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