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麦田里的守望者.doc

格式:doc   大小:7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麦田里的守望者.doc

上传人:JZZQ12 2020/1/31 文件大小: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麦田里的守望者.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献综述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特色摘要:本综述主要叙述了国内外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特色的研究,以及其他各相关领域与主题的研究。国内外对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特色存在很多方面的分支研究,例如对主人公说话时特有的句末附着语、俚语化、语言粗俗化的相关研究;对于文章中所运用的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的研究;关于本书叙事手法的研究等。这一系列的研究为解读塞林格小说提供了更多可靠的思路和方向。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语言特色;反英雄形象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DavidSalinger,1919-2010)美国传奇“遁世”作家。1951年,塞林格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于该小说评论界曾褒贬不一。批评声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性描写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然而时间是最公正的评断,时至今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已成为了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关于笔者所研究的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其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本书主题的探索。作者塞林格通过对霍尔顿淋淋尽至的描写和刻画,意在反映二战后美国黑暗、颓废、虚伪的现实状况,以及“垮掉一代”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二是关于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理解。霍尔顿以其纯洁天真的本能对***世界和现实社会的虚伪、堕落、冷漠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叛。他渴望公正、美好与纯真,然而现实的冷酷无情让他感到迷茫、悲愤、绝望,他明白自己无力去改变这种现状,自己也没有勇气去改变。说脏话,打架,调情,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泄着自己的反感和不满,他是当时美国青少年形象的典型代表。三是对于书中语言特色的分析。小说中作者大量运用了粗俗语和污秽语、俚语、附着语等,深刻的表现出了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四是关于象征、叙事等艺术表现手法的研究。在小说中,象征的表现手法随处可见,比如“红色”的象征等。二、本研究至目前的主要他人研究成果国内外也存在一些对塞林格小说中关于语言特色的研究。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国内外学者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对本书的语言特色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例如,颜红菲和刘婷的在《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之语言特色》中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二战后美国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二战空前的灾难摧毁了青年一代的理想和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传统的道德和正统的价值观遭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跨掉的一代”公开的质问和挑战。他们对美国社会的现实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和消极的反抗,并且形成自身独特的服饰风格、语言和行为方式。主人公霍尔顿语言中的粗俗语、对虚伪社会现实的冷嘲热讽展示了他所处的特定年龄群及社会阶层的语言特色,也反应了20世纪中期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2005,1)。罗世平在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反正统文化语言》中提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深刻地、典型地、具体地、艺术地再现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而且还在于它生动地、准确地、概括地、真实地记录了战后美国反正统文化青年的语言****惯。主人公霍尔顿在小说中倒戴着鸭舌帽,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丑恶的社会发泄着不满,宣泄着愤怒。虽然他张口闭口都是“他妈的”“混蛋”,但听起来却也贴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