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阅读时间2016年2月17日——2016年3月7日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尽量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将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九孩子们对话、沟通、合作、交流,共同成长。P4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学会等。其实,只要我们把心态调整好,就会发现校园里的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駤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P5当我们手里挥舞着警察的大棒时,布道的牧师形象就会丧失殆尽。在威武的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孩子送出了校门,而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能够 回到真正的起点;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能够在第一份耕耘里有着相应的收获,即使这份真实的耕耘远比过去辛劳,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方能锻打出教育智慧的利剑。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课堂里,爱、帮助、欣赏在校园内灿烂,能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着教育的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姗姗现身,真实的学生才会驻足校园。P7在传统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面对同样空洞、苍白的教学环境,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天壤之别的学科却用着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这样,违背规律必然成为常态,单调、无聊、低效、枯燥也一定是这种学习生态必然的基本特征。P9一个孩子即使在最慈爱的父母那里长大,他的内心也会留下许多创伤。——弗洛伊德一个人只有敢于也能够在云谲波诡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了,他的人生才是安全的,也才有可能是丰富多彩的。P14生活在社会里,不是仅靠知识就行的,甚至仅有能力也是不够的,因为其中一个一直被我们教育者忽视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这样,他们在社会的沧海横流中才会有搏击风浪的同行者。P15经验告诉我们,最容易在为一个人终生朋友的人,往往出现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是中学时期。P16团队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高效率的运转。P18 不要希望儿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失败了。——斯宾塞 我们应该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让在一边,把“教”战暂时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何处山重水复,何时柳暗花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所有这些都成竹在胸,在设计教师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一个灯火阑珊处。这时候的教已经变为崭新的教;这时候的教师也变为智慧的教师;这时候的教学组织方式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一学生学习为左延点的教学。p67    激励不是教学工作的附庸,更不是课堂里的奢侈,他应该充溢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普照在每个学生的身上。  评价不仅要关注过程,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扫描和透视,还要将评价工作前置,在学习过程开始之前就要与学生共同商定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特别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评价。p68  时代变化了,课程变化了,学生变化了,如果管理者不去改变自己,要想改变就是改变学生改变教学也不过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p72 (学校管理)一定要慎重啊,切不能够用一个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填塞那么多脑袋,一位管理者也万不可习惯于把别人的脑袋执意地当做自己思想的跑马场。p75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尚未成熟的、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他们不喜欢你,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们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子虚乌有。学习过程必须亲历亲为,谁也无法替代。每一个学生正是在接收、判断、筛选整合信息的过程中,最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里,他才能够真正学会学习,如果我们出于好心,连咀嚼教材的过程也由辛勤的园丁们代劳,孩子们其实是失去了最基本的学习机会。p76   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都是有限的,即使你有条件行万里路,也依然无法代替阅读万卷书带给自己的另一份收获。如果不读书即使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游客)。(话反过来说,如果不行万里路,书读的再多也是个会动的两脚书橱。可见,读书与游学二者不可或缺。)p78一个孩子犯错误了,他往往需要时间反思,甚至需要一些经历和体验帮助他认识自己。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