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肿的原因和改善、治疗的办法水肿的原因和改善、治疗的办法水肿的原因和针灸办法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而言。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依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阳水、阴水二类,常见于肾炎、肺心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病历病机】(一)风湿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则水道不通,水液溢于肌肤,发为水肿。(二)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横溢肌肤,发为水肿。(三)房劳过度,内伤肾元,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溢于肌肤而水肿。【辨证治疗】(一)阳水主证:发病急,初起面目微肿,继之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阴囊肿亮,胸中烦闷,呼吸急促。或形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治法:取肺、脾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参用阴水治法。处方:列缺合谷偏历阴陵泉委阳方义:阳水为病,系肺气失宣,水湿内停所致,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发汗解肌,通利肺气;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故取偏历、阴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肿;委阳为三焦下合穴,功可调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二)阴水主证:发病较缓,足跗水肿,渐及周身,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复平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或兼脘闷腹胀,纳减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或兼腰痛腿酸,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法:取足太阴、少阴经穴为主。针刺用补法,并用灸法,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处方:脾俞肾俞水分复溜关元三阴交方义;阴水病因脾肾阳虚,针灸脾俞、肾俞、复溜可温脾肾元阳,促三焦气化;灸水分利水以消水肿;灸关元培补元气以温下焦;补三阴交健脾利湿,通利小便。【其它疗法】耳针取穴:肺脾肾三焦膀胱皮质下方法: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隔日一次。也可用耳穴埋豆法浮肿未必都是病浮肿常是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但有些浮肿并非是疾病的表现,而是一种生理反应。特发性浮肿有些20至40岁的女性,早晨起床后,眼睑及颜面常出现轻度浮肿,下肢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随着活动,逐渐减轻消退。多数学者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反应性浮肿有些人特别是高温作业或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者,受环境高温的影响,皮肤血管扩散,体液渗透并积聚于皮下组织,常在手、足等处发生浮肿。夏天过后,则自行消退。但每夏必发,反复多年。体位性浮肿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可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淤积造成浮肿,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经前期浮肿有些健康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或半个月内,出现眼睑、手背、脚踝甚至双下肢轻度浮肿,以及烦躁、失眠、疲乏、头痛等症状。月经来潮时,浮肿及其它症状可逐渐消退。药物性浮肿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酮、雄性激素、胰岛素、硫脲、甘草等药物,可导致脸、手、足出现浮肿,停药后浮肿会逐渐消退。对上述浮肿不必担心,更不必乱用药。但如果是疾病所致浮肿,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给生理性浮肿减“肥”给浮肿做个小诊断浮肿常常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营养不良性疾病等,都可能出现浮肿症状,一般情况下应该到医院去就诊。但有些浮肿是一种生理反应,如果你遇到了下列“浮肿”的麻烦,不妨对照一下。表现一:有些中年女性,早晨起床后,忽然发现自己的脸胖了一圈,眼睑及颜面都有些轻度浮肿,下肢皮肤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随着一天时间的推移,可逐渐减轻消退。诊断:特发性浮肿,或称为血液循环不畅的浮肿。脸部浮肿现象经常发生在血液循环代谢能力差的人身上,这个群族包括了常饮食习惯口味重的人、经常熬夜的人以及天生体质代谢差的人。影响所致便是血液循环系统效果变差,来不及将体内多余的废水排出去,水分滞留在微血管内,甚至回渗到皮肤中,便产生了膨胀浮肿现象。这种浮肿在起床后活动一会后,就会慢慢自动消退。表现二:有些人在炎夏高温的情况下,特别是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的人,受环境温差的影响,常莫名其妙地发生下肢浮肿,夏天过后,就会自行消退。诊断:反应性浮肿。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炎热高温引起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量增加;浅静脉的扩张,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再加上站立或久坐,体液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间隙中渗聚,回流缓慢,从而引起下肢浮肿,多发于身体肥胖或年龄较大的人。表现三:有些饮食中习惯于“口重”的人,常常出现下肢浮肿。诊断:营养不均的浮肿。我们一直在强调“低盐”饮食,可有些人就是不注意,饮食中盐分过多,而又缺乏某些矿物质时,就容易造成营养失调性浮肿,如果你还有什么慢性病,那造成的麻烦就更大了。表现四: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时,会发现下肢或双脚“发紧”,女人逛商店是最有体会的了,若稍事休息或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