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来安县简介(文本上报).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来安县简介(文本上报).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2/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来安县简介(文本上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来安县简介一、概况【地理位置】来安县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之间,介于北纬31°11′~32°41′,东经118°18′~118°42′之间,,,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东于天长市和江苏省六合区交界,南隔滁河,与江苏省浦口区相望,西和滁州市、明光市接壤,北同江苏省盱眙县毗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皖东烈士陵园、著名旅游休闲风景区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村皆在境内。县人民政府驻地新安镇,县城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津浦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沪宁洛高速公路来安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县辖汊河镇地处苏皖交界,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来安县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层,是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行政区划】,,辖8镇4乡,130个村民委员会,4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978个村(居)民小组。绝大多数是汉族,仅有极少数回、朝鲜族。【历史沿革】来安县历史悠久,建制沿革变动频繁。殷2商时期,属广陵(今扬州)管辖。周朝属徐国(徐国都城在今泗县一带)。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楚国,故有“吴头楚尾”之说。秦统一六国后设置郡县制,当时来安名建阳县(城址在水口镇东一里处),属九江郡管辖(九江郡邑在今寿县)。东汉时建阳县并入全椒县,三国时属吴国。到了东晋,在今县城东顿邱山侨置顿邱郡,后废郡为顿邱县。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行政设置和隶属关系比较复杂,顿邱县改名新昌郡,后又分置高唐郡(在今半塔镇)。隋朝初年,将高塘和乐钜(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古城乡)并入顿邱,改为新昌县属滁州管辖。唐朝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因县北有永阳山而改名永阳县(县城在今城北新安镇十里村瓦岗生产队)。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以县东南,的一条来安水(即今来河)为名,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宋初复名永阳郡。宋朝庭南渡后,金人南犯,永阳亦遭兵燹之灾,城池被毁后并入清流县。直到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恢复永阳县(县城就是现在的新安镇)。乾道光九年(公元1173年),来安曾降为镇,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恢复为县。元朝仍称永阳县,属滁州管辖。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一月,复称来安县。明初以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并入州,隶属凤阳府。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复置全椒,来安为属县,直隶京师。清代隶安徽布致使司。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来安属安徽省滁州管辖。1948年底来安解放,1949年初成3立人民民主政权——来安县人民政府,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属蚌埠专区专员公署。1961年属滁县地区行政公署。解放初期,全县政区略有更动。施河以东原属江苏省六合、江浦等县的独山,雷官,大英,汊河,文山等地划归本县管辖,同时,将本县的古城等地划归江苏省盱眙县管辖。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文化遗址,据县志载:来安县城东一里处(今新安镇东门社区赵坝居民组)的顿邱山为殷商早期(距今四千多年)文化遗址,遗址呈台形,面积约1000平方米,也是我省现存较大的文化遗址之一。曾出土石磷、石斧,石刀、骨簇、陶鬲,陶罐等文物。还出土一件我省首次发现的文物——卜甲。原相官乡(现并入汊河镇)也出土一件罕见的金边玛瑙碗(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为江淮考古工作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来安县半塔镇一带是皖东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罗炳辉、郭述申、周骏呜、张劲夫、方毅等同志曾率领新四军五支队在这里战斗过,刘少奇同志也曾到这里指导革命斗争。屹立在半塔集西侧的半塔烈士塔是为纪念在1940年半塔保卫战与在抗日反顽斗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而建的,陈毅同志为纪念塔题了词,张云逸同志撰写了碑文。二、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境内地势是北部、西北部为山区,海拔200米,最高峰山是复兴林场境内的龙王山,海拔219米;中部4为丘陵区,海拔30-50米;南部是圩区,海拔约10米;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0%,丘陵区占50%,圩区占20%。主要河流有7条,南北走向有的来河、施河(原名沛河)、伍家河,东西走向的有北部的龙潭河,东部有南北走向分割苏皖两省的皂河(原名向阳河)和东南边界的清流河及西南边界的滁河。【气候】县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最高(1975年),最少(1966年)降水量560毫米;℃,最热月(7月)℃,最冷月(1月)℃;;无霜期达217天。【土壤类型】土壤方面,山区有机质较少,缺磷少氮,多为黄砂土,黑砂土,黄土、丘陵区多为粘土、黄泥巴,黄粘土、砂土,黄泥锥子土,土质瘠薄。南区圩田土质较肥沃。【自然资源】县境自然资源较丰富,植物种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