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牙种植的新进展.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牙种植的新进展.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2/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牙种植的新进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20世纪60年代Branemark成功地将牙种植体植入颌骨内修复失牙,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骨结合理论以来,骨结合理论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目前,国际上主流种植系统的10年成功率已达97%以上。纵观牙种植学发展的历史,结合临床实践,笔者就当前牙种植学的发展作以下总结。骨内种植体是目前国际上占主流的种植系统,也是发展最快、临床应用成功率最高的类型。本文主要讨论这种类型的牙种植体。骨内种植体可分为柱形及根形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又形成螺纹柱形或螺纹根形种植体。牙种植体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1)植体(fixture),是植入骨内与骨发生骨结合的部位,类似于天然牙的牙根;2)基台(abutment),是连接植体后,从牙龈内穿出,类似天然牙作基牙时制备后的基牙牙冠。牙种植体设计主要涉及到植体—基台连接方式、植体表面处理和植体外形设计3个方面,以下就这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临床实践的关系进行讨论。1植体—基台连接方式目前除了一段式种植体是将基台与植体部分预成为一体以外,多数种植系统是将种植体设计为两段式,即将植入骨内的植体与基台分开设计,在修复完成时再将基台与植体连接。行使咀嚼功能时,在基台上完成的牙冠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应力及旋转,基台与植体的连接方式要求连接稳固,能承受应力,并能抗旋转。—基台连接方式主要有内连接和外连接2种方式。外连接指从植体部位向外的突起嵌入到基台相对应的凹陷内,再通过紧固螺栓将两者固定(图1左)。由于植体一期愈合的要求,这种连接方式多数只能将植体上的突起设计得较低,所以会对紧固螺栓产生较大的应力;而由于设计空间所限,螺栓通常较为纤细,在完成修复并使用一定时间后,常会出现紧固螺栓松动甚至破坏的现象。另外由于植体位于牙龈下,无法直视植体—基台连接部位,二者的连接是否已经到位,在临床操作时很难凭手感判断,经常需要反复拍摄X线片确认其就位情况。由于这些缺点,外连接方式目前已经不是主要的连接方式。内连接是由基台向下的突起嵌入到植体相对应的凹陷内(图1右)。由于基台向下的突起可有较大的设计空间,内连接方式较外连接方式的植体上的突起长,在紧固螺栓固定后,其长的突起与植体内腔侧壁间可产生有效的侧壁固位作用,牙冠在行使咀嚼功能时产生的应力主要作用于基台与植体连接处,对紧固螺栓产生的应力较小,所以该连接方式较少发生连接处的松动或破坏。另外,由于基台较长的突起进入植体内腔时有一滑行就位的过程,可通过手感明确地判断其就位情况,基本可省略连接后拍摄X线片的步骤,操作较为简单可靠。所以,内连接方式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连接方式,也是目前种植系统的主流设计方式。:多角形或栓道嵌合式抗旋转、摩擦抗旋转和组合式抗旋转(图2)。多角形或栓道嵌合式抗旋转方式主要通过基台与植体连接处相互间角形嵌合或栓—栓道间的嵌合达到抗旋转作用。摩擦抗旋转方式是通过锥度连接方式,利用基台上突起的一定角度的锥体与植体内相同角度锥形空间嵌合后产生抗旋转作用。根据锥度连接的原理,此类连接后可出现“冷焊样效果”,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达到抗旋转作用。组合式抗旋转是以上2种方式的组合。锥度连接虽然能达到抗旋转作用,但它可以在320°的范围内就位,在印模转移及临床戴牙时较难确定基台的就位方向,所以在锥度连接的基础上再加上角度连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