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孔庆东解读《伤逝》.doc

格式:doc   大小:85KB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庆东解读《伤逝》.doc

上传人:wxc6688 2020/2/2 文件大小:8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庆东解读《伤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孔庆东解读《伤逝》孔庆东解读《伤逝》liujinhua排孔庆东解读《伤逝》《伤逝》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也是难篇。读了之后很少有人不被打动,即使你没什么文化或文化水平不高,你稀里糊涂的读一遍,你肯定心情不好,不管你是小学毕业还是博士后毕业,你读了《伤逝》没有人不受感染的,讲不清楚,反正读完之后觉得特郁闷。那就对了。《伤逝》这篇小说在收入鲁迅的《彷徨》这个小说集子之前没有公开发表过。当然一个作品发表没发表过,对广大读者没什么,学者却会去研究,为什么没发表过,他会去琢磨。《伤逝》,我们知道“伤”在这里是动词,“逝”是它的宾语。逝去的是什么,伤的是什么,仅仅是伤痛伤感于过往的岁月吗?关于这篇小说到底伤的是什么,有很多种见解,有很都种议论。今天我们大家听说过或者读过这篇小说的大概都知道,这是鲁迅的爱情小说,是鲁迅写爱情的小说。鲁迅很少写爱情,鲁迅参加五四运动的时候已经是四十来岁的人了,很快就被封为青年导师青年领袖。其实也挺悲哀的,本来想跟青年混在一块儿,一不小心就被封为青年导师了,所以也挺无趣的。那么他伤的是什么?是很可以研究的。有一个副标题,叫“涓生的手迹”。“涓生”是个人名,这个副标题对正标题和对正文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你读了正文之后你会知道,本文是第一人称叙述。那么假如没有这个副标题,读者会是什么印象呢?伤逝,下面我怎么怎么样,那又容易认为这是鲁迅自己的事。就和鲁迅写《故乡》一样,认为是鲁迅自己的事。所以他一定要加个副标题,把自己撇开,说这不是我们老周家的事,这是一个叫涓生的人的事。就像《狂人日记》前面有一段小序,讲下面的狂人,虽然是第一人称写的,但并不是我鲁迅。说赵家的狗可以看我两眼,看的不是鲁迅,看的是那个狂人。所以,这里是一个人称策略,利用人称来加强叙述的真实感。读者由于有了这个副标题,不但认为下面的故事是真实的,读者还可以把自己带入进去,可以想象这个“我”是自己,也可以采取旁观的态度,认为在看作者给他发现的一个故事。比如说茅盾有一部小说叫《腐蚀》,它前面写的序,也是假装说是在重庆空袭的时候在防空洞捡到一本日记。小说是以日记的形式写的,日记的主人公是谁呢?是一个国民党的女特务,这女特务原来是一革命青年,受国民党宣传参加革命了,没想到这革命工作就是当特务,就是抓共产党,把自己男朋友抓来了。他这样就增加了真实感了,我是在防空洞捡的,好像真是一个女特务丢了日记一样。这“涓生的手迹”手法是同样的,类似的,使你觉得这是个真事,好像是鲁迅得到的一个什么什么日记。生活中也的确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前不久我又在地摊上买到一本日记。是一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一个北京的贫困人家的孩子在七十年代写的日记,里面写他非常纯洁的革命理想,他的学****他的工作,他每天鞭策自己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然后他一步一步怎么入党,对当时的社会情况、现象发表见解。我想这个日记的主人公大概五十多岁了,根据这个情况好像现在至少已经是中层领导了,因为他写日记的时候已经入了党当了一个小头目了。但是我不知道他这个日记为什么没有保存,是丢了还是家里人给他卖了,还是他现在已经放弃这个纯洁的理想了,就不知道了。但是,读这个东西我觉得是非常的感人,因为当时就写呢七十年代,他当时感觉自己的生活非常的好,跟五十年代比,说五十年代家里很穷,家里孩子一大堆,有时父母生病,等等,然后经过奋斗。从他的日记你可以看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强大起来的,那时候人们的想法,每天自我解剖,自学,包括读鲁迅,读党的文件,也读外国文学作品,写的一些笔记,你看那个时候非常充实。所以有的时候你可以在地摊上花很少的钱买到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物。那天我在《凤凰卫视》周文涛问我,说你怎么不买点明清家具什么的。我说没钱呐,买不起那么贵重的古董,只能花几块钱买买这个。因为卖书的人他不知道这东西值钱,只有到我们这里才发现这东西值钱。所以这“涓生的手迹”,就仿佛是在什么地方偶然得到的一个珍贵的文稿一样。那么读者一开始就会想象这是一个真实的日记、读书笔记一样的的东西。孔庆东解读《伤逝》liujinhua排我们看正文,开头第一段也是第一句是这么写的:鲁迅他是非常厉害的,一句话就可以把人带入一种情调,带入一种氛围一种意境。就这么一句话,一下子就让人进入一个别样的空间。我们今天可能很多人都会模仿这种写作方式,可是在那个时代,这在中国是最新颖的写作手法。用一个“如果”开头,你看看中国传统的小说可有这样的写法?“如果我见到宋大哥,我一定跟他上梁山。”李逵说(众笑)。有这样的叙述方法吗?绝对没有。只有到了二十世纪的现代,竟然有这样的小说。而且这一句话你说它是叙述吧,其实它是诗,是诗一样的语言,它给整个作品定下了一个诗的调子。这里还出现了人名,“子君”。叫“涓生的手迹”,可是一开始就出现了另外一个名字,“子君”,跟涓生是相对的。如果你尝试过些旧体诗词的话,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