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家校共育.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家校共育.doc

上传人:wxc6688 2020/2/2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校共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家庭,孩子的港湾——家校共育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家庭教育和学校合作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关键词家庭教育家校共育责任感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家庭更容易和学校站在同一战线,所以家庭一直是学校教育可借助的力量。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和家庭都认为只有彼此教育观念和行为一致,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一、家校共育的意义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它早于学校教育,更早也更直接的影响着孩子,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父母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隐性教育,是人类行为举止在孩子心中的刻画。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老师是学生能否接受科学的、领先的教育的关键。由此,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提高老师和家长的素质,从而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促进学生在品德和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二、实践与认识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在学****上大致可分为四种: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以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然而好学者督促不学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得到熏染督促就学****一个老师或者一个家长,对学生学****的引导首先要建立在对其思想****惯、行为的引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时常发现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水平、职业特点、教子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家养成的行为****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家校合作的常用方式:家长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1)无序性。在实际中,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往往是因为班主任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了,或者班级有了问题才想起了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书面活动记录,更何况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总结。在这些准备不足的活动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2)单向性。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教师在活动中互相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即双方需要互相交流沟通是家、校合作的真正前提。但在实际活动中,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由教师教会家长如何去做,只有单向交流、缺乏互动。家长完全处于被动位置,其效果微乎其微。(3)被动性。家、校合作教育往往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家长只有被动同意。有的教师总认为家长是不懂教育规律的,没有发言权,家长到学校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教师处处高人一等,致使许多家长到学校后诚惶诚恐,怕讲错话,怕得罪老师,使家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4)随意性。家庭、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有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活动的内容上缺乏前呼后应,家长无法找到活动规律,也就无法找到时间与学校沟通,家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也就零零碎碎,不系统的,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方法的体系。可以说,这种零碎活动的开展难以达到我们的目的。2、小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成长、生活环境形成学生个性也不相同。(1)娇气和任性。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也有精力去疼爱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