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钱!钱!钱!钱!钱!钱!钱!钱!之所以标题是这么多个“钱”字,是因为我的社团工作就是和钱打交道,但是,这是说的比较好听的,说的比较实在,无非是“讨钱”的外联——和乞丐是同行。这个比喻是有点过分,外联部也不是丐帮。以下我就充当菜鸟来谈谈以下工作的初体验。丐者,只取不舍,外联,则是先舍后得。外联不是向商家伸出乞求救济的双手,而是,用自己的说服力、感召力和活力来使商家发掘到我们的活动能够为他带来的巨大利益和宣传效果,促使商家成为我们的赞助商,并和协会一道实现共赢。我大一的时候还是部员,当时刚从事外联工作,不能够充分了解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总是觉得自己是乞求施舍,而不是大家合作共赢。这样的思维下去拉赞助,自然觉得别人毫无理由的拒绝是正常的,合理的,自己也没去深究自身的原因(的确,乞丐本身还需要三省自身?他没空间进步了。)这样我就成为了拨号机器,找到一大堆的商家电话,打过去,例行的介绍和要约,被拒,再打,再被拒,打完了,工作完成。这样拉赞助工作成为了一种任务,事实想想,当时要真的做好了,那才是奇迹!我感到:外联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其他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的确很需要灵活性和思考。我们可以在这里很明确,我们思考的起点,就是“称一称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多少斤两。这句话意思是在找商家前,首先外联人要充分了解活动、了解自己,我们拥有什么优势、我们又存在什么问题,我们需要怎样去提升、我们又需要怎么样的商家······这些都是值得在一切工作开展之前去思考清楚,好在麻烦绞死你之前能够喘一口气。孙子也说了:知彼知己。先知己,后知彼,百战不殆。当时我刚进来第一次搞活动拉赞助,根本不了解我所在武侠文化协会的知识竞赛是如何开展、主要面对的学生群体范围是多大,也没去了解往年举办的状况、存在哪些问题········我记得我打第一通电话的时候(是个网络公司),他们说:你说说你们活动的名字,我们好自己了解了解。可是,我突然发现——我忘了我们活动的全名。所以我当时只是说,啊,就是一种知识问答、竞赛什么的·······连一个完整的名称、介绍都不能给对方,最后这个商家就吹了。很多时候外联给人感觉是一求二骗三赖皮,这些都是说应对商家时的做法。但是,重点单单放在对外是不够的,外联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工作就是自我了解,虽然活动具体操作并非你的本分,但是了解它并很好地向商家介绍就是分内事了。这样并不吃亏,因为条理清晰的叙述、简明扼要的介绍能够增加商家好感、并最易令他看到你的活动的亮点,这样情况下你再去争取他,轻松不少了。另外,外联是一种以“助人为乐”的工作:为社团拉得经费、为商家找到校园内的宣传契机、使得自己能力得到锻炼,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活。这样的工作,就需要我学会“多为别人着想”:想一想我们的活动能够为赞助商带来怎样、多大的效益,我们的宣传怎样才能为他们带来关注度?我们找到这些商家能为协会带来怎样的好处?我们如何能够相得益彰?为别人着想,就必须要想到别人真正的需求,连别人需要什么都不知道,谈何“为你好”呢?我认为,这是外联两大重点的有一大:知彼只需,投其所好。去年下半年,协会开展“中山论剑”活动,邀请知名武侠写手、评论家前来中大畅谈武侠。不过悲剧的是,最后活动流产了,没有搞成功。其中很大原因,是没有赞助商,活动于是没有资金了。我记得我们当时讨论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