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文档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ppt

格式:ppt   大小:1,348KB   页数:4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ppt

上传人:fangjinyan2017001 2020/2/6 文件大小:1.3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是什么?《问题情境:美国一份关于课程目标的报告》(文章链接)☆二份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课堂思考《一课两教引出的思考》(文章链接)☆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涵义最早直接提出“课程目标”的学者是博比特。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抽象—具体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社会本位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本位知识本位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把情感与认知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认识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二)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和指导的目标。优点:为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缺点:含义比较模糊,有一定的随意性。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优点: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缺点: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肢解人类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关注结果代表人物是泰勒。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优点:考虑学生的兴趣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缺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各门学科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要有很强的研究和观察能力,工作量大。注重过程代表人物是斯藤豪斯。它的提出萌芽于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表现性目标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是开放而非预定的。优点:个性化、开放性。缺点:过于模糊,很难起到课程指南的作用。代表人物是艾斯纳。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实际课程目标撰写中,这几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课程目标中。即有的目标是普遍性的,有的是行为的,有的是生成的,而有的是表现性的。若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行为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形成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性目的的形式比较合适;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表现性目标的形式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