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是根据土地利用目标,针对某种或几种特定土地利用对土地及土地构成要素的要求,评价土地对所设定土地利用要求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适宜性的对立面是限制性。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可理解为土地对特定土地利用要求的限制性和限制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核心是对土地资源自然质量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与土地潜力评价比较, 土地适宜性评价目的具体和针对性较强,评价内容深度较高。
土地适宜性评价类型
概要性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目的比较笼统,评价内容深度一般,评价成果运用较宽泛;美国土地潜力评价
针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目的具体,评价内容深度有较高要求,评价成果运用针对性强。FAO[土地评价纲要]
综合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破坏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
评价单元划分
是人为地将土地连续体划分为不同的虚拟个体,使单元内土地特性和组成要素性质基本一致。一般选择地块法、网格法、叠置法。
破坏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单元划分采取破坏方式与地块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地单元划分。
参评因素的选取
土地适宜性程度是通过评价土地构成要素质量好坏来确定。土地构成要素很多,评价只能选择对土地适宜性有显著影响、自身性状时间上相对稳定、空间上有较大差异、性状指标数据较易获取的因素作为评价的参评因素。土地复垦的参评因素要根据复垦对象的特性(破坏后土地构成要素质量好坏)来选取。
参评因素质量分值量化
各参评因素性状指标的表达一般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形式和机制也存在差别。有的呈线性变化,有的呈非线性变化,有的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为了直观、合理地表现各因素对土地适宜性影响作用大小,需要对参评因素性状指标数据转换成质量分值。实际上就是因素指标值的标准化和无量纲处理。
参评因素综合分值计算与适宜性的等级划分
参评因素综合分值是在参评因素质量分值量化的基础上,根据各参评因素对土地综合体资源影响的贡献率,采用加权求和等方法计算得到。
破坏土地适宜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复垦方案要求进行“破坏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破坏后土地的评价,这样才对复垦方案的形成有实际意义。
。
防防控
生产或建设对土地的破坏方式
压占
压占物类型
防控措施
被压占土地的
压占物
防控处理方式
被压占土地
压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