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沈阳铁西装备制造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

格式:docx   大小:63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沈阳铁西装备制造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uzaiwuzhuang123 2020/2/7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沈阳铁西装备制造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沈阳市人民政府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称号,标志着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以下简称沈阳铁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发挥沈阳铁西在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进程中的示范和先导作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要求,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至2020年。规划面积,在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以下简称聚集区),2015年达到70平方公里,2020年达到100平方公里。一、规划背景和战略意义(一)发展现状沈阳铁西于上世纪30年代被辟建为工业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逐渐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为主体、门类众多的国家重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等矛盾日趋显现,沈阳铁西经济社会发展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沈阳市认真总结铁西区的历史经验,启动了沈阳铁西新一轮改革改组改造,初步探索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新路,为我国其他城市的老工业区调整改造提供了借鉴。沈阳铁西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一是创新政府管理模式。铁西区与国家级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享受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实行一体化管理,为沈阳铁西全面振兴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促进了铁西老区存量资源优势与开发区空间、政策和体制优势的有效结合。二是强力推进企业“东搬西建”。政府利用级差地租获得185亿元土地收益,成功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企业搬迁改造和振兴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获得新生,在开发区形成了新的发展空间—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三是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深化改革,改变了沈阳铁西人“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通过扩大开放,不断吸引增量、激活存量,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优势企业纷纷入驻。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队伍,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和“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事不过夜”、“不回避矛盾,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为沈阳铁西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2003年以来,沈阳铁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5亿元,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01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1037亿元,%;,%,,%;,%;,%;,%;,%。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先后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被国家列为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二)发展优势区位政策优势。聚集区处于沈阳经济区的核心位置,铁路、公路、航空和海运四通八达,距营口港不足百公里。享有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示范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优惠政策。行业引领优势。聚集区内拥有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特变电工沈变集团、三一重装公司、沈阳远大集团、新东北电气集团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在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16个装备制造业领域中,聚集区内企业在大型石化装备、大型盾构机、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数控机床等10个行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产业聚集优势。聚集区内聚集了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650户,形成了数控机床、通用石化装备、输变电装备、重矿机械、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主导产业和铸锻、仪器仪表、模具及压铸件、机床功能部件等基础产业集群。产品覆盖装备制造业的多个领域,共有近100大类,1000余个系列,近万个品种,产业体系比较完备。研发创新优势。聚集区内汇集了2所理工科大学、5个国家级科研院所;拥有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个国家产品检测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各类工程技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