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九渡口的变迁.doc

格式:doc   大小:6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九渡口的变迁.doc

上传人:cjl201702 2020/2/8 文件大小:6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九渡口的变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九渡口,曾经是重庆长江北岸远近闻名的重要渡口,客渡车渡齐备,昔日码头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繁忙异常,如今辉煌不再,渐渐沉寂。不知从多么久远的年代开始,这里有了渡船,年复一年,船工们一桨一桨地划着小木船,逆流而上,如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把南归的旅客摆渡到斜对岸的李家沱,又把北去的路人载回彼岸。在漫长的岁月里,码头上不知走过了多少来去匆匆的过客,它的块块青石板被数不清的步履打磨得光光滑滑,有的石头上还残留着纤绳缆绳一道道深深的勒痕,让人们不禁联想到渡口的古老和岁月的沧桑。九渡口这个名称的由来,或许就是九龙坡渡口的简称吧? 相传,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底,挺进大西南的刘邓大军一支劲旅,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了胡宗南的残部,抵达李家沱,饮马长江,再乘胜渡过大江,登陆九渡口,挥师北上与其他友军一道,解放了西南重镇重庆。九渡口,为重庆的解放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五十年代初,九渡口不过三五十户人家,冷冷清清。临江的小街紧靠成渝铁路,人少屋破,居民多在码头上干体力活,穷苦人家多。码头碎石铺成的公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行旅过江都得靠木船摆渡。那时候,我刚唸小学,逢年过节跟随母亲去李家沱走亲戚,每次过江都异常紧张。一二十位乘客在船里分排坐定不得乱动,船头船尾各有一个船工使劲摇桨掌舵,船到江心,水流湍急,船身摇晃,浪花飞溅,乘客身上常溅满冰凉的江水。乘客在颠簸中脸青面黑,提心吊胆,个个死死抓住船舷,直到小船冲过急流,满船人悬着的心才落下来,仿佛庆幸死里逃生一般。秋冬时节,江水还相对平静,若遇春夏江水暴涨,风急浪高,船翻人亡的惨剧也偶有所闻,乘客多视过江为畏途。水势如太汹猛或大雾弥江之时,摆渡只好停航。那时,重庆九龙坡区的行政中心(区委区府)在江南李家沱,需要往来办事的、急于归家的或要远行的旅客,再着急也无可奈何,只有望江兴叹。大约五十年代末。九渡口摆渡的小木船变成了轮渡,载的客也多了,行驶起来平稳安全,还有了车渡,整修了码头,乘客过江再不用提心吊胆了。这里居民也渐渐增多,临河的小街开设了十来家店铺,附近建起了火力发电厂、木材厂、矿渣水泥厂等工厂,重庆水上运输公司的驳船站也设在了小街上,冷清的九渡口渐渐热闹起来。自八十年代以后,九渡口步入了繁盛和辉煌,渡口老街店铺增至数十家,居民两百来户,小街也有了录像馆、台球馆、卡拉OK厅、、电子游戏室&&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拂到了这渡口小街。到了秋冬时节,江水退去,宽阔的河滩沙地上,人们搭起了长长的竹棚,经营日杂、竹木建材和餐饮,生意红火。江面上汽笛声声,百舸争流;码头上,南来北往的客人川流不息;等候过江的车辆常常排成长龙,客渡车渡虽然新增了运力,延长了服务时间,仍然应接不暇。九渡口已渐渐难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了。九十年代初,在九渡口上游数百米的江面上,一个个巨大坚实的钢筋水泥桥墩渐渐露出了水面。在全市人民热切期盼和大力支援下,在大桥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奋战中,一九九七年元月,一座雄伟的现代化的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终于竣工通车了!这座大桥北通巴蜀甘陕,南极黔滇湘桂,全天候通行,汽车一转眼就驶过了长江天堑。没乘上汽车的旅客,随时可步行过江,再也不用去搭乘慢吞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