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木的文化意义木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想它并不只归属于传统工艺,换句话说,它身后有着无数个门类的影子。传统文学赋予了它题材,古代建筑成为了它的载体,宗教哲学给予了人文方面的内涵,民间工艺地域文化丰富了他的表现形式。正是这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给了它根基,让这样一个门类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至消亡,展现着它新的形式和美丽。  为什么中国人要用木作为主材?从材质本身上讲,木有益有弊,益在于木材本身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色泽,纹路变化多样。从古至今就有“木贵于金”的说法,如久负盛名的乌木,黄花梨,紫檀等,产量稀少,颜色浓郁,木质木纹更是各有千秋,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心头好。但材料本身弊端其实也是非常明显的。木材存在天然缺陷且变异性大,强度小。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干裂湿胀,易腐蚀,虫蛀,易燃。那为何古人偏偏钟情于木头?最早的木艺榫卯和木雕,据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的河姆渡文化。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古人特殊的文化取向及精神需求。跟欧洲的的“石结构”相比,古人更喜欢的是含蓄和谐的“木结构”。古人不求建筑坚固久远,更不会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他们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房子,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栖息其中。这是古人居处的最佳境界。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中国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建立起来。阴阳和合,建筑的高度不需要太高。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很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如果说木质建筑寄予了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表达了阴阳调和的文化取向,那么另一项由木质和人脑完成的艺术—木雕,就是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经典。有句话是这样说木雕的。木雕有纹饰,纹饰有寓意,意必吉祥。木雕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国六大木雕”所说的泉州木雕、东阳木雕、临颍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都是以不同物料为基础,加之不同的地域风格,工艺手法逐步形成的。木雕的美,不仅在于木材的贵重,更在于雕工和材料的契合。无论是风景风俗类的梅兰竹菊,百童嬉戏;寓意类的苏武牧羊,牡丹戏凤;还是神话传说类的八仙过海。从无数木雕工艺品的纹饰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学和传统习俗的影子。这就是人文美的体现。将文化,工艺和自然熔铸到一起,这大概就是古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状态了。木文化,不仅是木,更是文化。不是用木造房子造艺术品,是用文化造木。木雕工艺,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制作摆件,它更被运用到了屏风,镂空窗花,传统家居等等。从古代的雕梁画栋,到如今的现代演绎,都体现了工艺艺术对生活的改造意义,它不仅美观,更符合使用需求,这种不朴素的实用性对现代艺术设计也是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的变迁让人们改造世界的力量变强大,让城市扩张,机器代替手工。让房子更加的房子,艺术品更加的艺术化。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