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文档名称:

“江淹才尽”语义新考论文.pdf

格式:pdf   页数:5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淹才尽”语义新考论文.pdf

上传人:w3332654 2016/2/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淹才尽”语义新考论文.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要南朝文人江淹,历仕宋齐梁三朝,以“善于摹拟”著称,有代表作《杂体诗三十首》等。同时,他又因“江淹才尽”而备受关注,对于他到底“才尽”与否以及其中原因,人们提出了各种观点,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步探析“江淹才尽”的所指,并且尝试着把上述两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即从江淹“善于摹拟”的角度来探析“江淹才尽”这一命题。首先,笔者对“江淹才尽”提出质疑,江淹真的才尽了吗?这其中有没有一些疑点呢?笔者列举出了六个疑点,这些疑点都指向了江淹“才华未尽’’这一结论。那么为什么又会有“才尽”这一说法呢?大概正是由于他的“善于摹拟”。本文认为,江淹其实并未才尽,他一直都有着摹拟之才,一直都“善于摹拟”,只不过,在前期,即晋宋时期,他的这种才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到了后期,即齐梁时期,永明体盛行,可是江淹的文学主张以及他由“善于摹拟"而形成的总体上的创作特色都与永明体相背离,再加上当时永明体本身也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于是便有了永明体追随者讥讽江淹“才尽”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世传江淹才尽”(钟嵘《诗品》)。同时,本文分析认为,乱世政治以及江淹的政治地位、还有他的思想、性格都对其摹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在江淹外任宣城太守的时候,由于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其前任太守谢胱的鲜明对比,终于使得宣城成为了“江淹才尽”这一说法的发源之地。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由来、基本观点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1、江淹基础性研究的现状;2、江淹拟古诗研究的现状:3、“江淹才尽"研究的现状。第一章——“江淹才尽”的由来及其疑点。本章探讨了“江淹才尽”最初的由来及其中细节,并找到了六个疑点:疑点一,“江淹才尽”时间上的疑点;疑点二,江淹后期文才杰出记载的疑点;疑点三,“梦”的疑点;疑点四,与其他人“才尽”对比的疑点;疑点五,《西洲曲》的疑点;疑点六:江淹当时实际文学地位的疑点。本文对这些疑点逐一分析,进而对这一命题提出质疑,引出本文观点以及后两章的具体分析。第二章——从作品角度看江淹的“善于摹拟”与“江淹才尽”。江淹的摹拟之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可观,这奠定了他在摹拟方面的大家地位。然而,笔者认为,他后来被讥为“才尽”,同样也与其“善于摹拟”密切相关。本章即从江淹作品的角度,结合当时文坛的风云变幻,分析江淹的“善于摹拟”与“江淹才尽"的密切关系。第三章——从其他角度看江淹的“善于摹拟”与“江淹才尽”。影响一个人创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政治以及江淹的思想、性格等,都对他的摹拟产生了促进作用。另外,当时永明体盛行,那么,永明体的代表诗人所取得的成就必然也会对江淹的文名产生影响,尤其是当他们的文学声名都与同一个城市密切相关时。这里我们注意到,宣城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它不仅与江淹的“才尽”有关,而且与永明体最杰出的诗人谢胱的得名也有很大关系,其中的来龙去脉很是值得探讨。本章即从这些角度,继续探讨江淹的“善于摹拟”与“江淹才尽”韵密切关系。结语一文学的发展方向对于个人创作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与江淹等人所处的时期,正是新旧诗体激烈碰撞并逐渐交替的时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江淹的摹拟之作是对古体诗的总结,而谢眺的永明体作品则代表了近体诗的开端。江淹的才尽与谢胱的扬名,正是宣示着当时元嘉诗风的落幕与永明体的盛行。从此,诗歌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不可阻挡的。文学总是向前发展的,永明体代表了诗歌的发展方向,而“善于摹拟”的江淹没有去适应它,而是坚持了自己的摹拟,这就注定了他后来在宣城的“江淹才尽”。由此可见,当个人文风不能跟上时代文学发展的步伐时,便很难被时代所接受和承认。“江淹才尽”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关键词:江淹“善于摹拟”“江淹才尽”IVAbstractSoutherndynastyscholarJiangYan,hadbeenofficialin3dynasties:Song,”GoodatImitating(notcopy)”,andhas<ThirtyMiscellaneousPoems>,heisalwaysunderthespotlightalsobecauseoftheChineseidiom”JiangYahCaiJin”,whichmeans”haveusedupone’Sliterarytalentatall”.,peoplehaveofferedmany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