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春望》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春望》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0/2/14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春望》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春望》教学设计沈阳市苏家屯区沙河九年一贯制学校关春月教材分析: 《春望》选自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写作年代为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前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表达了作者感时伤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但由于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加之学生处于和平安乐的年代,对于杜甫当时国破山河的离别亡国之悲,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能难以体会。学生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也接触过类似的爱国诗歌,但对于诗歌中情境交融手法的掌握还不够娴熟,对于赏析诗歌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诗意。2品味诗人家国情怀,感受杜甫诗风。3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诵读、体悟诗中关键词,学习名句赏析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赏析能力,掌握文章借景抒情、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解决办法:,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从而提升赏析诗歌的语言能力、学习“情境交融”等的写作手法。,教师引导点拨,深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老师掌握杜甫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制作PPT课件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教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思考 、学习法教具: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候:二、课前导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欢迎大家走进语文课堂,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根据关键词,猜猜他是谁?(他就是杜甫。)一千多年前,在战乱忧困中,杜甫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家人的深深爱恋。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走近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这节课,我们来欣赏杜甫的《春望》。(板书课题)三、展示教学目标:四、写作背景介绍:“春望”就是“望春”,作者望到了什么呢?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慨呢?原来,在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师:了解了写作背景,下面我们进入诗歌的学习。怎样欣赏诗歌呢?五、学习诗歌:(一)朗读----读出诗韵,体会诗情1、初读,感知:2、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语速缓慢,语调低回;情感真挚而深沉。3、齐读:请大家齐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的魅力!(二)合作研读,品析词语,感悟意境,体会情感:1你觉得诗中哪个词语用的好?为什么?2透过诗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