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xzh051230 2020/2/15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惠济路小学杨帆《测量力的大小》是在学生经历了重力、拉力、弹力、反冲力等多种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活动中,逐步建立了物体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的概念。并从中体会了力是有大有小的,同时引出力是可测的,让学生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学习这课也是为后面的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奠定基础。本课需要建构的概念有两层:其一是力是可测的,力的大小可量化;其二是力是怎样测出来的,探究力的测力原理。因此在建构这两个概念时,我对活动的设计、活动内涵、活动功效都作了一定的思考。一、活动结构的清晰化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架构对于学生思维发展、概念的形成都起到了奠基作用。因此,活动结构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弹簧测力计,我专门设计了两个小活动。一个是让学生通过拉弹簧比赛感受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另一个是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部结构,从理性的层面深入的帮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对于使用弹簧测力计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指导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我设计两个小活动:一个是尝试测量50G钩码的重力大小,从学生汇报的不统一数据中发现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渗透科学规范的使用科学仪器的意识。最后巩固学生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整个活动,从感知力的大小--认识弹簧测力计--使用弹簧测力计--制作弹簧测力计(课后完成的作业),环环相扣,活动结构清晰,思维顺畅。二、活动功效的最优化   作为科学教师,首先要学会辨证的使用教学材料,教材的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够完成这三个活动,以确保这个活动过程的完整性。但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落在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上。因此,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深刻性就非常必要了。而我设计的两个小活动都是为了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帮助学生深刻的认识弹簧测力计,以保证学生在后面的使用中顺利无误,极力体现扎实的内涵,达成活动的最优化;后面的使用弹簧测力计中,我也作了深刻的思考。如果直接给出三条使用的注意事项,那么学生的被动接受只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懒惰与疲劳,因此,我设计的尝试测量和巩固测量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从活动汲取最大的活动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与思考。  然而实施的过程中,确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节课的活动设计需要再整合。四个小活动来建构整堂课,给人一种烦琐的感觉。原先在试教过程中本来想直接给出整个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但一想,是不是太直接了。因此,后来上的时候又改成了四个小活动。如果在将第一块里的两个小活动整合成一个自主研究弹簧测力计结构与测力原理的大活动,可能对于五年级学生的能力锻炼是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被动接受时限。在讲“克力”与“牛”的关系时,我用白纸贴或尺子放,看起来非常得清楚,很好地解决了难点,有效的关注了细节。但是在观察测力计,学生拿到测力计直接在拼命的拉,我没能关注到这个细节,如果关注到了就可以先讲弹簧特点,弹簧有一个弹性限度,如果超过这个弹性限度,弹簧就回不去,弹簧测力计就会坏了,这样学生就不会拼命的拉弹簧。 2、估计苹果的失误(估计该如何去体现)。这节课在定位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清楚的亮出了教材的意图:先估计后实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