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西安交通大学.ppt

格式:ppt   大小:1,632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安交通大学.ppt

上传人:sxlw2016 2020/2/16 文件大小:1.5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安交通大学.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是九校联盟(C9即2+7大学,国际上称为:中国常青藤盟校)成员、111计划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学校概况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校区位于十三朝古都的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占地面积3849亩,,钱学森图书馆藏书447万册。2000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原西安医科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并入原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该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共覆盖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7个,国家重点培育二级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5个。在7个学科门的27个一级学科、154个二级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9个学科门的45个一级学科、242个二级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另有1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西安交通大学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9个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8个本科生书院和8所附属教学医院。学校简介西安交通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现有兴庆、雁塔和曲江三个校区,,。此外,学校还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建了苏州研究院。总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毗邻西交利物浦大学,研究院校园占地面积为60亩,。坐落在兴庆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图书馆累计藏书447万册(件),报刊10053种,现刊4089种;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252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28639种,电子图书107万册,15种百年以上历史的世界著名期刊。学校有具备国际先进大学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学校奖助体系完备,本科生年度奖学金达1200余万元,年发放助学贷款1440余万元。学校设立的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基金,每年额度5000万元左右。学校建有条件良好的现代化学生公寓及学生综合餐厅,有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江泽民学长题写的“思源学生活动中心”,有设施先进的体育运动场,有学科门类齐全、设备精良、拥有4004张床位的教学医院。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8个本科生书院和8所附属教学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329人,其中研究生13452人。全校有本科专业78个,拥有27个一级学科、15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5个一级学科、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9个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学校设有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工作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2000年至今,本校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计划”项目1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89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200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1项。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2] 近年来,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明显提升,2006年发表的SSCI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五,2008年发表SSCI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四。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相继成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等合作机构,发挥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办学规模现有在职教职工5616人,专任教师2214人,教授、副教授1500余人。学校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21名,其中11名为双聘院士。国家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3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6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88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