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本书,一辈子——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在热切的盼望中,寒假终于姗姗来迟。疲惫的身心总算有了稍微放松的机会。放假初期,有机会从图书馆借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一开始只是漫不经心的随便翻翻,伴着阅读的深入,渐渐地被书中朴实的语言闪烁的教育智慧所吸引,最后竟然到了一种爱不释卷的地步。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前苏联知名的教育理论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生动鲜活的实例升华为一拨拨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水平,契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想。这些思想像迷雾中的灯塔照亮了航船一样,给处于教育教学困惑中的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航标。让我们一起铭记以下这些简便而朴实的语言吧:第一句: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快乐。“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这是教育技巧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快乐。”苏氏的这一番话实际上道出了这样一条教育教学规律:教师要因材施教。教学不是工厂加工产品,它的对象是一个个有个性的有思想的生命体,教师不可能按照固定的程式去统一要求所有的学生,而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特点的方案。唯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不会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我们的课堂也才会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伊甸园。第二句: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苏氏在书中举了这样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开了一节很成功的公开课,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你的每一句话都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你: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听了这句话,也许有人同事认为这是矫情,但我以为这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因为他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而我们呢?曾记得,二十年前为了升入理想的高校而挑灯夜读;曾记得,十年前为着求得一份舒适的工作而连日苦读。而现在呢,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像一撂撂沉重的货物压得大家够呛。读书?时间在哪?精力还剩几何?让那些有闲情逸志的人去填补心灵的空虚吧!当一个名符其实的教书匠也是一件蛮惬意的事情!这一连串的问号和感叹号,真实地反映了处于不惑之年的同仁的心理状态。于是乎,有了上课前因某个常识性的问题不得甚解而抓耳挠腮,就有了课堂上因错答学生某个问题而心虚气短、面红耳赤,就有了课后对待某个学生错误言行而大动肝火而不是耐心细致的心里疏导。这些都是不读书惹的祸,这些均是怕读书种的因。请不要再找没有时间的托辞,也不必再寻不存精力的藉口。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而这些小溪就是每天不间断读书积累下来的思想元素,它会在你教学的不经意间喷薄而出,成为点燃你创新激情的圣火,助你达到更高教学艺术的境界。读书吧,读好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