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凤台县桂集中学徐景功.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凤台县桂集中学徐景功.doc

上传人:xxq93485240 2020/2/1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凤台县桂集中学徐景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淮南市2014年度德育论文评选惩罚教育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凤台县桂集中学徐景功**********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鼓励教育、赏识教育呼声甚高。惩罚教育似乎是悬在教师头上的一把双刃剑,一直困惑许多一线教育者:是否有必要运用,是否违法,如何运用?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际,浅谈一些真实想法。关键词:惩罚教育德育困惑双刃剑基层学校德育现状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义务教育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育工作者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对惩罚教育避而远之,加上新闻媒体不时报导教师滥用惩罚使学生伤亡而受到法律惩处的事件,更使教师谈“罚”变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品德差,打架闹事,***钱财,辱骂老师的事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厌学贪玩,不完成作业,上课讲小话、玩游戏、睡大觉、逗打,经常发生;逃课上网,逃学早恋不乏其人。老师要搞好教育教学,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但光凭老师的赏识教育、思想教育、批评教育是不行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孙云晓说:“教师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惩罚教育的法律困惑我国对于教育惩罚,缺乏法律依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准体罚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但是在我国,无论是国家的教育法还是教师法,无论是学生守则还是学生行为准则,都没有明文规定对于学生的什么行为应该进行怎样行为类的惩罚,也没有明确的具体操作细则。教师受制于社会、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如履薄冰。对惩罚采取不作为的态度,这实际上是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自保措施。惩罚教育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能激发和培养孩子的自我矫正,自我更新的勇气和力量。1、惩罚教育要以尊重为前提。“表扬要郑重,批评要慎重。”惩罚学生是为了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而不是为了发泄个人的私愤;不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要让学生明白,“不管怎样,老师都是为我好”。惩罚绝不等于体罚和变相体罚,更不是心灵伤害和人格歧视,惩罚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觉得难堪,打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越要惩罚,越要尊重。2、惩罚教育要及时原则。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潜在的善。班级里发生学生打架事件,及时找到双方,了解事件经过,及时做出处理决定。让双明白,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大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伤和气。这样及时沟通思想,接受惩罚不抵触。3、惩罚教育对事不对人原则。惩罚教育应该就事论事,不提其余,让学生心无疑念。例如,卫生班长安排值日生,打扫之后,现场指出不足之处,干净与否,无需争论。不合格者再扫一天。这样,受罚者也心服口服。尽管如此,对于惩罚,我们还是要慎用。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惩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是让犯错孩子认识自己的过失并为之承担责任。惩罚教育的典型案例在英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