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飞扬的岁月 2020/2/20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抽打心中的樱桃花》教学设计武汉市台北路学校刘志华一、文本解读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记叙年少时“我”阻止母亲抽打樱桃花,导致那颗樱桃树因营养供应不上而累死这件事,从而告诉我们“只有懂得适当的取舍才能获得更加丰厚的给予与回报”以及“青涩的青春只有经过抽打的磨砺才能逐步走向睿智与成熟”的道理。关于文章写作思路的分析。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极力表现樱桃花的繁盛和自己对樱桃美味的憧憬,为下文我阻止母亲抽打樱桃花,极力护花埋下伏笔。我成功阻止了母亲,却只见“她笑了笑,摇了摇头”。母亲一丝淡淡的却意味深长微笑和无赖的摇头又推动了情节继续向前发展。漫长的等待和无限的渴望,让我在看到“那颗经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而那颗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时仍不肯放弃最后的希望,依然倔强地“静候着那片青绿变成点点唇红”。然而时令已过,樱桃吃光,被我保护的那颗樱桃树上的樱桃却“开始干瘪、变黑、脱落”,进而“变得干枯,毫无生机”。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再加之期望与失望之间漫长的等待和情感的倾注,可想而知,此时的“我”脸上是何种失落的痛苦。痛苦不仅源于一颗樱桃树因自己而“牺牲”,看不到樱桃成熟,尝不到梦中的香甜,还源于当初在母亲面前的自以为是。母亲的解释驱散了“我”内心的困惑,那富含人生哲理的语言更是拨开了“我”心头的迷雾,也使得文章结尾的感悟水到渠成,自然而真实。关于文章主旨的探索。本文的主旨在第八自然段较为直白的显现了出来——“只懂得适当的放弃,你生命的行囊才会装满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或“青涩的青春只有经过抽打的磨砺才能逐步走向睿智与成熟”。可作者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就第一点的内容进一步阐明和生发,强调了“适当的舍弃”能够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厚的给予与回报”这一观点。这一强调不仅在第八自然段的基础上将主旨说得更加明确,而且也暗示了作者写本文的意图着重在于表达前一观点。关于文章的标题的解读。本文的主要情节是我阻止母亲抽打樱桃花,由此可见题目《抽打心中的樱桃花》有揭示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另外,在“樱桃花”前面加上了“心中”这一定语,就使得“抽打樱桃花”的含义虚化了,也就是说“樱桃花”只是作者情感或观点的一个生发点,“抽打樱桃花”有着它更深刻的意蕴——即要懂得适当的舍弃才能获得更多以及青春经历磨砺才能成长成熟更快。由此看来,文章的标题还有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朴素的文字,一事一议的结构模式,看似简单,却能蕴含真情,以小见大,道出深厚的人生哲理。二、学情分析《抽打心中的樱桃花》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单一,文章结尾又比较直白地将主旨呈现在读者面前。再加上本文的语言比较朴实、通俗,因此,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刚踏入中学的大门,但理解这样一篇文章并没有多大难度。如果按照传统“条理分析”的模式来讲解这篇文章,一方面内容上难以深挖,课堂也会显得平淡和乏味;另一方面,学生早早就理解了文本所传达的思想,不仅很难提起兴趣,甚至很难有耐心花四十分钟听老师来讲解一个早已熟知的内容。再者,出生于二十世纪末,生长于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大多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我,也不大欢迎“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他们喜欢追求新鲜和刺激。因此,本次课的课堂形式必须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避免教师“独角戏式的表演”,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热情,给与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三、指导思想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