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格式:docx   大小:62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傲雪 2020/2/22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28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属有关企业: 《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16日(此件公开发布)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巩固提升和示范推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效,进一步提升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道路,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立足省情,在打造循环经济载体、完善政策措施、探索发展模式、加快项目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循环经济示范区基本建成,具备示范推广的条件。(一)主要指标基本完成。《总体规划》确定的24项指标中,资源产出率等20项指标已达到或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完成率达到80%以上。其中,资源产出率达到4870元/吨,;万元GDP取水量达到175立方米/万元,;万元GDP能耗提前1年完成指标任务,,位居西部省份前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4项指标基本完成规划目标。(二)“四位一体”循环体系基本建成。以减量化优先为主要特征的循环型农业、以资源化和再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废弃物处理为重点的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和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示范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地表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节约型农业发展成果显著;秸秆、尾菜、废旧农膜、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工业循环经济方面,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环保设施改造和新技术运用全面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循环型服务业方面,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科学布局全省商贸物流基地和物流节点,基本建成兰州、天水、酒泉、临夏等8个市州城市配送中心和放心食品配送体系;创建绿色旅游饭店84家,节能减排均达到20%。50%以上的旅游饭店、景区采用了绿色能源;在试点宾馆客房放置节能环保标识,逐步减少宾馆客房一次性用品。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方面,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已覆盖所有县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3%。%,%。(三)“五大载体”建设进展顺利。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基本实现规划预期目标,金昌基地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确定为西部唯一的全国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聚集发展试点地区;兰(州)白(银)基地以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为载体,着重延伸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产值2774亿元;酒(泉)嘉(峪关)基地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首位产业,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煤电铝一体化建设等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平(凉)庆(阳)基地扎实推动一批重大煤电化工石油化工项目,打造煤电化冶产业集群,稳步推进煤炭行业的转化升级;天水基地初步建立再制造产业体系,天水星火机床厂、天水锻压机床公司、天水长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积极实施设备再制造,;张(掖)武(威)定(西)基地大力推进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种植养殖及加工过程中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甘(南)临(夏)陇(南)基地坚持发展农牧结合,草食畜牧业和生态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农牧互补”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推广。园区循环化改造完成阶段性目标,省级以上35个园区循环化改造已基本完成阶段性目标。8个园区列入国家示范试点园区,占全国总数约10%,其他27个园区也正在自主开展循环化改造。构建完成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有色与精细化工、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化工—%,11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