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训报告模板及范文摘要:高职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使学校得以发展必须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运用文化才能使其长久发展。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四个方面对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进行阐述。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途径鲜明的特色是高职实训基地文化的魅力所在。建设有特色的高职实训基地文化将有效促进专业建设。高职校内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高等性和行业性特性,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关键高职教育的特色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的,高职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性、地方性和市场导向性等三个方面。地方性体现在发展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实质是发展的目的上,体现在办学的责任主体性上。专业性特色,就是职业教育突出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教育的市场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决定性,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确定性上。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好后,其专业教学计划、实践训练体系就必须围绕岗位关键能力组织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重点加强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把增强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适应强、上手快,形成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时数,合理安排实训内容,也可以增加实训选修课。人才培养定位还体现在“双证书制”培养目标上。“双证书”(指岗位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成为高职学生能力的标志和就业的敲门砖,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中必须涵盖岗位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加和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达到相关岗位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标准。并要求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通过劳动部门的考核,获取相关专业的“岗位资格证”。各实训基地要多渠道地为学生创造考证条件,改造和完善实训条件,确保“双证书制”的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好了,校内实训基地才有目标去建设,校内实训基文化才有方向去建设。二、构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基础根据职业岗位规范和技能的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建立涵盖专业职业岗位所必须的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为指导,以必须够用为基本原则,调整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将新的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作为课程内容;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技能的训练。淡化课程之间界限,使课程间实验相互贯通,增加实验系统性,减少重复内容。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为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和要求。实训课程建设主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所确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来确定实训课程教学大纲。根据行业现状与前景,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注意将企业的情况调查、企业前沿知识充实到实训课中来,避免出现学生仍在学习训练已被企业淘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