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爱尔克的灯光》教案思考题:1、文章中的“灯光”分为三种,有哪三种?每一种有什么样的象征意蕴?2、作者对“长宜子孙”四字是如何剖析的?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是什么?  一、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龙·虎·狗》,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二、作品分析1、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从而,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2、层次段落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  主要写作者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忆。这里的“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当他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引出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接着,文章自然过度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从第5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  通过写对被旧制度吞噬了姐姐的深切怀念。指出:生活在这个旧家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的活着,寂寞的死去,是不必要的浪费。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不知残害了多少像姐姐这些年青而又善良的人。他的笔开掘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吞噬妇女、吞噬青年,有多少人的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都被噬食了。  第三部分,从第10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  作者在这里度过了五十个傍晚,寻觅着人生的道路。批判“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毒害。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巴金讲得好: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很清楚,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并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因为生活在这种富家的子孙没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即使是这种家庭中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果光靠祖传的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立的能力,那他们的才智也就被毁灭了。作者以一个反判者的姿态批判它,并绝然表示: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与旧家庭彻底绝裂,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走自己的新路。  第四部分,从第13自然段至文章的结束。写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作者在亲友的送行中,离开自己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家,奔向广大的世界。当然,离开生养自己的家,免不了留恋、惆怅之情,是作者心灵的灯指引着他走向新的道路、走向光明的“灯”,使他战胜了离愁,坚定的投身到广大世界中去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本文是巴金在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