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家乡的风采我的家乡阜阳位于长江以北,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北国”。它没有纵横交错的南方小巷;也没有遍地黄沙的西北风光;更没有冰冻三尺的东北奇景。可是在我眼中,她依旧很美,她的美不仅仅是外表,更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她的美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每一次了解这些,都会深深地体会到她的内涵是如此的深广。太和狮子灯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创始人张守本,在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日,聚集一帮武术爱好者,以自制的狮子作道具,自娱自乐欢庆节日,发明了原始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多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后来,家族中一直把这种舞蹈流传下来,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张守本之子张天荣聚集东关武术爱好者排练狮子灯,因舞狮子演员武功扎实,能表演高难度技巧,东关演出的狮子灯广受欢迎。狮子灯一般在春节期间出灯。1956年成立的太和县洪山杂技团将狮子灯舞作为保留节目上演,并增加了狮子钻火圈,走翘板等精彩场面。狮子灯表演由训狮武士执绣球引狮入场,扮狮人表演狮子窜、跳、滚、扑、站、卧、翻等动作,还跃上大方桌表演站大绠、走梅花桩等惊险情景。同时配合狮子灯烟火,增添了欢快热烈气氛,整场演出惊险有趣,高潮迭起。狮子灯在“文革”中被迫停演,洪山杂技团也被迫解散。近年来,狮子灯第五代传承人赵继虎创办龙醒狮会,招收有武术功底的青少年30余人学习舞狮,使这朵民间舞蹈艺术奇葩再次绽放。淮河文化淮人喜好酒,饮酒的历史颇为悠久。在淮河下游的下草湾,发现了一千五百至一千二百万年前的古猿化石,定名为“双沟醉猿”。古猿曾醉酒于双沟,足见淮人与酒的渊源久。当年淮夷迎战前来掠地的周人就曾举觞别长淮。据传,古代有名的酒仙刘伶、阮籍、嵇康和造酒的祖师杜康都是淮人。《晋书》上说阮籍曾一口气“饮酒二斗”,也曾经一“醉六十日”才醒。刘伶更是嗜酒如命,曾经一醉三年,并留下了咏酒的传世之作《酒德颂》。嵇康的酒名虽然次之,但他也曾发出“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的感叹,并留下了著名的《酒会诗》。淮人爱酒,他们祭祀时喝:“河伯抛钱祭;风神酹酒呼”,丰收时喝:“水绿城边放野航,一尊新酒麦秋凉”;离别时喝:“缆解河桥杨柳密,酒沽村店杏花新”;重逢时也喝:“人生会合能几何,莫辞痛饮三百斛”。淮人的酒量也很大,宋朱翌《猗觉寮杂记》载:“淮以南,酒家以升计,淮之北,以角计。”而当时一升日爵,四升日角,角是升的四倍。“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收了淮河弯,富甲半边天”。这是淮河儿女自豪的传唱,也是国人对淮河由衷的赞美。淮河的浪迹波痕,见证了中国的兴衰与荣辱,流动着华夏的传统和习俗。淮河的精灵魂魄,已经化作了文化和精神,深入到我们民族的骨髓之中。淮河文化是一种水质文化,是顺着淮水流淌出来的文化,是用淮水酿造出来的文化。淮河之水已经凝聚成永世不息的文脉,流淌在淮河各个儿女喷涌的文思和血液里。淮河文化将像淮水东流一样,奔腾不息,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