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极化陷阱”之谜及其经济学解释.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极化陷阱”之谜及其经济学解释.doc

上传人:pppccc8 2016/2/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极化陷阱”之谜及其经济学解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困境集中表现为增长极点极化过度和扩散不足并存所引致的“极化陷阱”。从经济学理论来看,非平衡战略福利判别标准中补偿机制的内在冲突是极化陷阱形成的深层原因。以区域差距的分类为基础,补偿机制分为结构性补偿和功能性补偿两种类型。对增长极的过分重视导致了对结构性补偿的偏好,然而结构性补偿所带来的协调空间正在减弱,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基础的功能性协调将成为区域协调的主要力量。因此,形成结构性协调与功能性协调的互补将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弱化“极化陷阱”的困境。关键词:极化陷阱;补偿机制;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区域差距问题备受关注,不仅在于这是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大事,更在于这是决定我国由区域非平衡战略向平衡战略取向的现实依据。那么区域差距的扩大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还是特殊发展战略作用下的偶然?如何从区域差距的内在本质出发,寻找实现区域良性互动格局的可行性措施呢?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差距扩大背后的深层原因。一、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困境:“极化陷阱”之谜我国区域发展的非平衡战略在促进经济快速起飞的同时,也形成了区域差距不断加大的非协调态势:一方面以东、中、西部之间差异为主体的区域差距仍然十分显著;另一方面随着都市圈(或城市群)的逐步形成,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内部差距和都市圈(或城市群)之问的差距日益明显。区域差距中无论是以东中西部差距为主的分布还是以都市圈为主的格局,都是极化理论的现实反应。区域禀赋的非均质性和历史机遇的偶然性会导致区域经济的差异发展,某些区域率先吸附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迅速形成增长极或极点(核)。发达的极点(核)在强化对周边落后区域资源聚集的同时,弱化了扩散的功能,从而极点与周边的落后区域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两个极端,出现了“极化”。极化陷阱是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极化过度而扩散不足的状况。在极化陷阱出现时,区域(部门)发展表现为先进的区域(部门)不断聚集资源和要素,而落后区域(部门)不断输出资源和要素,无法形成先进部门(地区)经济成果的扩散,从而造成先进部门(地区)与落后部门(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陷阱”一词形象地反映了经济进入低水平状态而无法自拔的情形,如果人们试图打破这种低水平的稳定,经济却有着一种回复到低水平稳态的趋向。这是在总量最大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陷阱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制度性因素和复杂的内在机制。基于对“陷阱”本身的理解,“极化陷阱”集中体现了经济体只极化不扩散或者极化过度扩散不足的情况,从而增长极点和周边落后区域的差距会持续性加大。实证研究显示,我国已出现京津冀单核创新极化区、(泛)珠三角双核创新极化区和长三角三核创新极化区。以极化度指数来考察,这三大创新极化区中极化过度而扩散严重不足,特别是京津冀和(泛)珠三角周边都出现了明显的以“创新飞地”或“创新空洞化”为特点的“极化陷阱”。从扩散视角来考察,扩散不足导致区域联系始终停留在低水平之上,由此力”速“极化陷阱”的形成。al(2002)证明了从东部到四部的扩散效应,并未发现从中部到西部的扩散效应。ZhangandFlemingham(2002)认为部分的存在从中国东部到中西部,以及从中部到西部的技术空间扩散效应,但过程极为缓慢。在对空间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中一个基本的结论是:东部地区通过技术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极化,却未能很好的实现扩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