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和尚家风.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和尚家风.doc

上传人:825790901 2016/2/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和尚家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和尚家风印度佛教进入汉地,遇到了新问题,如原始佛学的理论是四谛,四谛以苦谛为首。佛教要信徒承认人世间充满苦难,有生老病死之苦、欲望难以满足之苦、目的难以实现之苦、环境变化和际遇改变之苦……总之是苦难的人生。如何解脱呢?办法是活着吃尽千般苦,以换取涅幸福。所以印度的和尚是苦行僧,树下一宿,僧衣一袭,托钵乞食,乃至以自残的方式缩短成佛之路。中国人重现实人生,只修今生,不问来世,诸多方面与佛教教义格格不入。如中国的传统观念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子必娶妻,且妻妾成群作为显贵的标志。当佛教文化破关而入时,华夏以泱泱大国的风度欣然接受。但却又以卓越的辨别力、选择力对其分而治之,或吸取,或改造,或排斥。就以女色言之,中国的皇帝有三宫六院,他们不能容忍和尚不娶妻。罗什是西域高僧,名闻遐迩,前秦荷塘苻坚欲接来中土传法。建元十八年(382)年他遣吕光等出兵西域,攻下龟兹,终获罗什。吕光却强迫罗什娶龟兹国王的公主为妻,不从则用酒灌醉,置二人于密室,迫使罗什破戒成亲。后秦弘始三年(401),国王姚兴派人去凉州迎罗什入长安,请入西明阁和逍遥园讲经释经,待以国师之礼,但这位国王不能忍受名僧后继无人,于是赠美女10名,令其纳为妻妾。罗什不敢不从。中国僧人欲步其后尘,罗什无可奈何地告戒大家“但采莲花,勿取臭泥”。这件事充分地说明中国和尚或者要在中国做和尚就必须选择中国人的活法,活得舒心,不拒绝教义许可的享受,若有违佛教戒律便可修改戒律也不能抛弃享受而选择吃苦。苦尽量少吃,和尚却要做。所以当中国茶风大盛成比屋之饮时,和尚们毫不犹豫的种茶、制茶、饮茶,引茶入佛,乃至成为和尚家风。和尚与茶结缘的最早传说是在西汉时,四川蒙顶山山顶有座甘露寺,寺里有个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他在上清峰顶植茶7株,茶树“有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之者”。植7株取北斗星座之数。春天采摘时,由县令择吉日,沐浴斋素,着朝服,率僚属,设案焚香,跪拜再三。然后选12位僧人入园,每芽取一叶,共采365叶,再交僧人焙制,入瓶封装,入贡京都。12位僧人代表一年有12个月,采365叶代表一年有365天。四川饮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汉时代,以茶入贡可追溯到周初,但说蒙顶茶最早系僧人所植便有违历史的真实。西汉乃至东汉初年,虽有少量寺院,但只为引进高僧并供胡商礼佛,法律上不许国人当和尚。佛教登上蒙山不会早于东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是汉唐时代名茶,这则传说虽非信史,不足为据,但透露了一点历史信息:中国僧人居名山名寺,很早很早就开始植茶。僧人饮茶的历史晚于儒生和道士。陆羽《茶经?七之事》条列48事,多与儒、道有关,但佛教茶也有记载,文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余茶苏而已。”这一条出于《晋书?艺术传》,单道开是西晋(265~316)末著名僧人,据史书他昼夜不眠,诵经40万言。他生活在佛、道混淆的历史时期,王公士大夫多误以为佛教即本土黄老之学,这位单道开虽是僧人,却学道家服食,并将茶与紫苏合煮作饮料,为僧人茶事之先。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茗,而是以茶为药,提神醒脑、驱寒温胃。他的茶苏大半源于道教的服食养生,而非僧人独创。稍后,有东晋怀信和尚著《释门自镜录》,内云: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唤童唤仆,要水要茶。两晋是清淡家最活跃的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追求洒脱不羁,迹近狂入,这一部分名士一般以酒助谈。怀信和尚非此类,他是学佛学比附老庄,不守戒律、不修边幅,口若悬河却不干政,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淡,大概鉴于“酒后失言”的教训故改为以茶助谈。他集僧人、清谈家、名士、茶人于一身。与西晋的单道开相比,他是饮茶,而单道开是服茶药。怀信和尚的饮茶已有茶文化的萌芽。还有一条史料说明魏晋僧人茶事。东晋太元六年(381),僧人慧远入江西庐山,住东林寺传法,曾以自种自制茶叶款待挚友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和陆静修(406~477),他们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陶渊明是晋代大诗人,亦儒亦道,好老庄之学。陆静修常用《中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引儒入道,援佛入道。他是魏晋南北朝时代道教的领袖人物,以建科仪和改革灵宝派(南天师道)而名垂道史。这说明东晋末年已有僧人植茶,并已用茶待客,开寺院茶礼之先。印度佛教本无饮茶一说,因为当时印度不产茶,西典东来,并于魏晋时代扎根中土,僧人在与儒士、道人的交往中耳濡目染,于是茶便进入寺宇,僧人不仅自饮,还用茶招待不同教派的朋友,一杯清茶竟昭示了三教相融的大趋势,也反映了佛教文化以机敏权变的策略学习华夏本土儒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并逐渐渗透,建立三教谐调发展的格局。佛教茶晚于儒教茶、道教茶,但后来居上亦在预料之中。《茶经?七之事》有一条记载南朝僧人茶事,文曰: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元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武康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