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文言文学习兴趣》永登县第八中学陈舜莲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但目前,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却越来越低。这一现象,与广大语文教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经时,经常会出现两种相对立的倾向:一种是字词句肢解法教学,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片面突出其工具性;一种则等同于古典文学教学,一味强调其人文性。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按照它自身特有的规律,结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思维认知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以读激趣为我所用初中所选文言文大都短小精悍,用韵抑扬顿挫,用语清丽精美,读来朗朗上口。初中生正处诗情勃发的年华,喜欢朗读富有诗意的语言。以读激趣,为我所用,恰如其分。但是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怎样读出趣味需要教师引导激发。我采用了形式多样的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视听跟读法:如教《三峡》,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伴着优美的画面,师生共同跟着配乐朗读,百读不厌,渐入佳境,读出了三峡的湍急美,清幽美,凄婉美。摇头晃脑法: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入神处即是如此。我泛读时也摇头晃脑,如醉如痴,于是学生也模仿着我的神态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起来,这样,就引领学生读出了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了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此外,还有分角色法、小组比赛法、个人表演法、集体美读法等。二、巧设情境层层质疑我曾给学生讲过“微须”故事。大意是一清代学子入场考试,主考官核对身份,见其面色白净,然有些胡须,但身份说明上分明写着“微须”(主考官理解为“无须”),于是将举子赶出考场。这就是不理解一词多义带来的遗憾(此处“微”的义项:非、无;微小)。以此例说明在理解词语时力求做到准确。教学《桃花源记》时,文中有一句“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有学生理解为“老婆”。师问:“难道他们没有孩子?”学生笑:“改为妻子和儿子。”师叹道:“哦,原来他们重男轻女,不带女孩?”学生顿悟:“改为妻子和儿女。”通过层层质疑,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文言词语的理解要符合情境。这种迂回的启发确有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乐趣。三、举一反三梳理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构建文言文“知识树”。按照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成语、妙点寻踪这一脉络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梳理。坚持下去,文言文这棵知识大树在学生的辛勤绘制中,一定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梳理是由浅入深的,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实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