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015年7月底,根据学校的要求,教师每人读两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静悄悄的革命》,现在就浅谈一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吧。此书中的文字意味深长,或多或少的对自己有些收获。事实上它是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先生经过二十多年,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了7000多间教室,以“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为观察出发点,结合许许多多的实例著就而成。这本书虽然的实践基本上与我们的教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刚站在讲台上时,我满腔热情,一心想把所有学生都教好。上课时好想把所有相关知识都讲给他们听,想把所有的知识都能给学生呈现出来,课后也布置很多作业,但是效果很不明显。一学期辛辛苦苦的努力,换来的成绩却让人有事有些失望。其实教育不就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并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受到影响的事吗?这正如佐藤学先生指出的:“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在上课时,我喜欢让学生来回答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发现知识。但是我一直很疑惑:遇到理解缓慢、说话声音轻的、说话模棱两可的学生,我是让他继续讲下去还是让他们坐下。讲下去,其他的学生就受不了了,吵闹声会越来越大。坐下去,又怕这会使他越来越不敢发言。当我读到下面这段话的时候,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以至心情也豁然开朗。书中指出:“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么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想、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对于这一点我相当忽视。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不善于用明确地语言来描述自己思想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是他们思考的过程体现。比起积极发言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非常优秀。而对于那些不假思索就断言的学生,我更应该告诉他们:“要思考后才发言。”总是在办公室时听到有些教师说:我们的教室气氛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缺乏表现能力。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特别有些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走下讲台来,有一大堆的怨言全是针对学生的,比如:这班的孩子不如原先试讲的学生好;再比如不是自己带的学生,讲起课来不顺手,等等等等,课时我想说:假如真遇到这些学生上课的老师你就不能讲了吗?你就不认为有些问题是出现在自己的身上吗?但是再来让我们看看课后,没有一个班级是不活跃的。我们不要求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们应该去追求“互相倾听的课堂”。在家访时,不少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在别人面前不说话的,但是回家就会把学校里的事情告诉我。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沉默寡言而在家里可以大胆言语?原因无非是孩子在家信赖自己的父母,父母愿意听孩子讲。那么我们课堂如果也能做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