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南青北白—刑窑、越窑与茶文化、酒文化.pptx

格式:pptx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南青北白—刑窑、越窑与茶文化、酒文化.pptx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2/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南青北白—刑窑、越窑与茶文化、酒文化.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南青北白唐·越窑·邢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生产格局。“南青”是指以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南方瓷业,而“北白”则是以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北方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窑址发展过程造型特点典型器物&文化背景历史影响·窑址邢窑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越窑内丘、临城和邢台三地窑址连成一片,是唐代邢窑巨大的瓷器生产区。·发展过程唐代瓷器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因为唐代经济高速发展,政府缺铜。经济一发展,金融首先就要跟上,货币就要跟上。中国的钱是计重制,按重量算,铜都要用来铸钱。从铸造“开元通宝”开始,政府多次下令禁铜,不允许用铜制造别的东西,国家要用铜做钱,使国家的经济能够高速运转。政府的禁铜令逼迫瓷器迅速发展,原来是用铜来做碗,不让用铜了,只好用瓷器,这样瓷器就发展起来了。唐代能烧制出精美的越窑瓷器绝非偶然,促进其发展鼎盛的直接因素是创造性的技术改革。从汉代到隋唐时期,浙江地区一直烧制青瓷,这为唐代青瓷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基础。而白瓷发明于北朝晚期,经隋至唐发展成熟,成就了邢窑白瓷的辉煌。·造型特点—越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秘色越器》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越碗初盛暑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施肩吾《蜀茗词》诗人用“荷叶”、“秋水”、“春水”以及“古镜破苔”、“嫩荷含露”等美丽的辞藻来形容越窑青瓷的色调和光泽,也将吟咏这些诗句的人们引入了那晶莹清凝的釉的世界。·造型特点—越窑唐代越窑青瓷有了很大改进,这一时期的胎料精细,因而使器物的胎体变得更加轻薄。窑工们发现到釉的质感和它的厚薄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在胎体之上挂上了较厚的釉汁,这样烧出来的釉色显得葱翠莹润。另外,这一时期在南方采用“龙窑”烧制瓷器,其特点之一是骤冷骤热,使这种熔点低、粘度小的釉料烧得像玻璃一样透明。越窑瓷器不仅以美丽的釉色著称,它还采用了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等多种装饰技法。晚唐时期,越窑出现了新的装饰技法,即在釉的下面用褐色彩料描绘出图案。越窑流行的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宝相花及各类动物图案,还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体现出盛世唐朝的开创精神。·造型特点—邢窑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烧成温度高达1380℃以上,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上最先进的“硬质瓷”的烧成要求十分接近。·典型器物&文化背景>秘色瓷&茶文化>白瓷透影杯&酒文化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茶经》唐代承袭了汉晋以来的饮茶之风,然而其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度超群的宽容和吸纳,造就了唐人热烈欢腾的生活情调和丰富浓厚的文化风采,也使唐代的茶叶制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唐代的茶文化也日渐普及和兴盛。唐代盛行“煮”茶,也就是唐诗中所说“烹茶”和“煎茶”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唐代“尚青”,以煮茶后的颜色呈青色为上等茶色,因而在茶具选择上喜欢用青色的瓷制茶具。陆羽在《茶经》一书中通过对各地瓷器釉色特点及其对茶色影响的分析,认为越窑最适宜饮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