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教学目标】,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师: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师:(出示前三轮比赛成绩)这是前三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师:比赛继续进行。(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学生讨论、交流)师:由于人数不相等,这次比套中的总个数就显得不公平。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师(出示男生套圈统计图):不计算,你认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小组里互相讨论讨论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师: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师: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统计图汇报)师指出:这里的“7”指这组男生的整体水平。统计学上把它叫做“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在这里,“7”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师(出示女生套圈统计图):你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如果用一条线像表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那样表示女生的,你觉得这条线可能放在哪儿?(学生思考、汇报)出示一条线置于“10”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出示一条线置于“4”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你觉得她们的平均数在哪些数之间?(4~10)师:现在怎么办?学生汇报“移多补少”,课件演示过程师:这里的“6”是哪些数的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女生组的整体水平)师(出示男、女生对比图):现在你们能比较出是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了吗?师:这个7就是6、9、7、6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不是实际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把每个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与平均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生:有的比平均数多(师:多了几个?)有的比平均数少?(师:少了几个?)(课件分别演示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师:比平均数多的个数和比平均数少的个数怎么样?(相等、一样多)师: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组的情况。谁来说说对这个“6”,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不是每个女生实际都套中6个,实际是怎样的?看着屏幕一起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女生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师: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师:会比最小的数小吗?师:对了,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它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探索计算方法(1)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平均数吗?(学生汇报)师:好办法,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求和均分。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