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青霉素发酵.ppt

格式:ppt   大小:978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青霉素发酵.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0/3/1 文件大小:97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青霉素发酵.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青霉素发酵一﹑青霉素的发现发现青霉素的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1928年,弗莱明在检查培养皿时发现,在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长了一大团霉,而且霉团周围的葡萄球菌被杀死了,只有在离霉团较远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长。他把这种霉团接种到无菌的琼脂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上,结果发现在肉汤里,这种霉菌生长很快,形成一个又一个白中透绿和暗绿色的霉团。通过鉴定,弗莱明知道了这种霉菌属于青霉菌的一种,于是,他把经过过滤所得的含有这种霉菌分泌物的液体叫做“青霉素”。接着弗莱明又把这种霉菌接种到各种细菌的培养皿中,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等都能被它抑制。1929年,弗莱明发表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是青***的提纯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使这种药物在大量生产上遇到了困难。1935年,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侨居英国的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重新研究青霉素的性质、分离和化学结构,终于解决了青霉素的浓缩问题。当时正值二战期间,青霉素的研制和生产转移到了美国。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伤病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雷达并列的三大发明之一。二、菌种介绍最初青霉素的生产菌是音符型青霉菌,生产能力只有几十个单位,不能满足工业需要。随后找到了适合于深层培养的橄榄型青霉菌,即产黄青霉(),生产能力为100U/ml。经过X、紫外线诱变,生产能力达到1000-1500U/ml。随后经过诱变,得到不产生色素的变种,目前生产能力可达66000-70000U/ml。三、发酵工艺过程生产孢子的制备:将砂土保藏的孢子用甘油、葡萄糖、蛋白胨组成的培养基进行斜面培养,经传代活化。最适生长温度在25~26℃,培养6~8天,得单菌落,再传斜面,培养7天,得斜面孢子。 移植到优质小米或大米固体培养基上,生长7天,25℃,制得小米孢子。 每批孢子必需进行严格摇瓶试验,测定效价及杂菌情况。三、发酵工艺过程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工艺种子培养要求产生大量健壮的菌丝体,因此,培养基应加入比较丰富的易利用的碳源和有机氮源。青霉素采用三级发酵 一级种子发酵:,接入小米孢子后,孢子萌发,形成菌丝。培养基成分:葡萄糖,蔗糖,乳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消沫剂等。通无菌空气,充分搅拌300-350r/min;40~50小时;pH自然,温度27±1℃。 二级发酵罐:。玉米浆、葡萄糖等。250-280r/min;pH自然,25±1℃;0-14h。 三级发酵罐:生产罐。花生饼粉(高温),麸质粉、玉米浆、葡萄糖,尿素,硫酸铵,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磷酸二氢钠,苯乙酰***及消泡剂,CaCO3等。接种量为12~15%。青霉素的发酵对溶氧要求极高,通气量偏大;150-200r/min;要求高功率搅拌,100m3的发酵罐搅拌功率在200~300Kw,~,于25~26℃下培养,发酵周期在200h左右。前60h,~,~;前60h为26℃,以后24℃。四、发酵过程控制四、发酵过程控制加糖补氮溶氧ph泡沫碳源:产黄青霉菌可利用的碳源有乳糖、蔗糖、葡萄糖等。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葡萄糖母液和工业用葡萄糖进行流加。氮源:生产上常选用花生饼粉、玉米胚芽粉、麸皮及尿素。前体:可用***、苯乙酰***,%,并采用多次加入,以防止前体对青霉素的毒害。无机盐:加人的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用量要适度。另外,由于铁离子对青霉菌有毒害作用,必须严格控制铁离子的浓度,一般控制在30μg/ml。培养基成分控制培养条件控制加糖控制加糖量的控制是根据残糖量及发酵过程中的pH值确定,%左右,pH值上升时开始加糖。补氮及加前体补氮是指加硫酸铵、氨水或尿素,%-%补前体以使发酵液中残存苯乙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