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幸福的科学标准现在很多对幸福的解释与其说是幸福,到不如说是吸食毒品后的幻觉,苦行僧式的追求,傻子一样的快乐。科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人适用的思想行为;标准,必然是可执行的,而且是精确的;精确则必然包含数学。如果你按照科学标准去做,你不幸福就没有人幸福了。一、幸福的非科学标准人不仅每日每时高兴,而且即使他明天死亡,他今天仍然高兴,仍然会睡个好觉;人不仅因为活着让认识他的人快乐,死后也让认识他的人快乐;不仅他的子女愿意把他的行为发扬光大,而且他的孙子在老年时仍然愿意对小辈们自豪地提起他。二、幸福的科学标准1、幸福必须快乐快乐则建立在已经和正在实现的各种欲望之上。没有欲望是虚空,知足是死亡;实现的欲望越多,人就越快乐(未必对别人都有益)。已实现的欲望与所有的欲望之比越接近100%,人就越知足。实现的欲望快乐= ————————×100%欲望 2、幸福必须潇洒潇洒是人对自己所拥有,从心理到生理、从身内到身外的一切的控制程度。拥有的越少,人越容易控制,也就越潇洒。瞬间完全控制某物,可以得到瞬间的潇洒。控制的程度越低,人就越痛苦、失落。实际的控制潇洒= ————————×100%控制 3、幸福必须有爱(1)爱是什么?中国传统的爱是“打是情、骂是爱”,不是把家庭暴力当成爱,就是把控制、顺服当成“爱”。最可怕的是很多人把喜欢当成爱。(2)喜欢与爱的主要区别: 喜欢是火山,喷发出来危害人类,冷却后毫无用处;爱是温泉,温度恒定,永远对人类有益; 喜欢是激烈的情绪——大声哭笑,爱是稳定的情绪——微笑; 喜欢使人兴奋,爱使人平静; 喜欢是固定的,爱是灵活变化的; 喜欢是有价的交换,爱是无价的给予; 喜欢满足自己的欲望,爱满足多人的欲望; 喜欢是人的情感,爱是人的行动; 喜欢是人的幻觉,爱是人的境界; 喜欢是人的素质,爱是人的觉悟; 喜欢增加人的乐趣,爱使人感觉到幸福; 喜欢属于动物的本性,爱属于人类特有的灵魂。喜欢鸟就将它关在笼子里,爱鸟就让它自由地飞翔; 喜欢人就让她属于自己,爱人就为她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3)爱的具体行为: 爱是恒久耐心,仁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不合宜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他人之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4)爱的来源来自于父母;个人的顿悟;爱情行为的习惯;来自于大家 4、幸福与幸福感幸福感谁都可以有,可以是瞬间产生、瞬间消失,幸福则相对稳定。无论幸福或者幸福感,起决定作用的都是爱。爱的时间越长,人的幸福就会越多,幸福感就会时常产生。幸福感=快乐×潇洒×爱的时间幸福=实现的欲望×实际的控制×爱的时间部分内容摘自拙著《生活在家庭、婚姻、爱情的三维空间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幸福婚姻工作坊07年1月13日的主题是父母行为对子女婚姻的影响父母行为是决定子女婚姻不幸福的最主要因素国内很多心理专家东施效颦,动辄根据西方心理学流派把成年人的行为归咎于其儿童期父母的影响。但是西方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主要在12岁之内,子女超过12岁后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小,其它非营利组织,比如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对孩子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好,政府会出面剥夺父母的监护人责任。所以西方心理学家通常只研究孩子在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中国则和西方根本不同,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和控制一直持续到子女大学毕业独立生活,甚至延续到父母的一生。中国父母对子女影响最重要的时期是子女10岁之后的青春期。国内心理学界另外一个问题是滥用量表和量表内容的严重老化。很多人把国外用于研究而非应用的量表翻译过来就用于心理和职业测评。最可笑的是本人用一个权威量表得出的结论是适合做护士!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非客观标准的测试,通常只能在统计学的意义上否定不符合标准的行为,而不能一定肯定符合标准的行为,更不能直接应用的个人身上而没有详细的人工解释。下面的测试题目不是量表,只是帮助夫妻认识自己的一个思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之间以及父母对子女的行为上,而不是父母的说教。婚姻工作坊的测试题即使全是正面的回答,也不能肯定子女的婚姻一定幸福,但是如果夫妻双方的父母行为全是负面答案,子女婚姻不幸福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夫妻就需要接受婚姻方面的专门教育,学习和实践如何做正常的夫妻。这不仅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而且也得到了和谐心理学http://blog./article/。一、父母之间的关系序号内容父母程度1没有(不会)--9总是(一定)不确定1为经济收入烦恼 1 2 3 4 5 6 7 8 902吵架 1 2 3 4 5 6 7 8 903牵手散步 1 2 3 4 5 6 7 8 904共同爱好 1 2 3 4 5 6 7 8 905无话可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