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子何莫学夫诗”——关于古典诗词的学习与鉴赏一、为何要学诗?1、诗歌在阅读中的基础性地位2、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文化——绘画、哲学、历史、戏剧和小说3、古典诗歌与当代生活、文化——政治、经济、文学、流行歌曲1、诗歌在阅读中的基础性地位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记得从前在中学里教英文,讲一篇小说时常有别班的学生来旁听;但是遇着讲诗时,旁听者总是瞟着机会逃出去。就出版界的消息看,诗是一种滞销货。一部大致不差的小说就可以卖钱,印出来之后一年中可以再版三版。但是一部诗集尽管很好,要印行时须得诗人自己掏腰包作印刷费,过了多少年之后,藏书家如果要买它的第一版,也用不着费高价。从此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论语·季氏篇》:陈亢(Gāng)问于伯鱼(孔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文化——绘画、哲学、历史、戏剧和小说《老子》第20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浊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老子》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73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钱穆:“此一节自属道德之修养之至高境界,然临了‘于我如浮云’五字,便转进到文学境界中去。因此五字,正是一种比兴。有此五字,全章文字便超脱出尘,别开生面。有此五字,便使读者心胸豁然开朗,有耸身飙举之感。凡读中国文学,必须具此一法眼。而凡有志中国文化传统中之道德修养者,亦必玩心于此一深趣。”《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