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国家朝代发展线索: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并立)→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识记)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元谋人(七上P2)(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北京人(七上P3)(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主要特征:⑴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接近,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⑵制造和使用石制工具——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⑶使用天然火;⑷过群居生活。◆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答:火的使用,可以用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还可以用来驱逐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进化。▲图片掌握:P3“北京人头部复原图”二、(识记)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时代房屋结构农业、畜牧业使用工具社会生活方式半坡聚落(七上P7)黄河流域(陕西)新石器半地穴式粟白菜、芥菜狗、猪磨制工具陶器(彩陶)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河姆渡聚落(七上P9)长江流域(浙江)新石器干栏式水稻狗、猪磨制、捆绑工具陶器(黑陶)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掘井◆附:半坡、河姆渡过着定居生活,是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决定的。他们都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图片掌握:七上P8“半地穴式房屋图”、P9“鱼纹彩陶盆”;补充:“干栏式房屋图”。三、(识记)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炎帝与黄帝(七上P12)——形成华夏族是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贡献:炎帝:改造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陶器,开辟市集。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黄帝: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发明文字、历法、音乐;其妻子嫘祖还发明养蚕抽丝技术,号称轩辕氏。2、战争:炎帝与黄帝──蚩尤尧舜禹“禅让”(七上P15):原始社会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大禹治水(七上P15)——方法:筑堤堵水,疏通河道学习精神:从其治水方法学习其创新精神,从其三过家门而不入,学习其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对待自然环境方面,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古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七上P16):古史传说是一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但有一定的历史事实;而史实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第二单元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七上P22)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大禹、阳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我国从此进入文明时代;禹传子(启),“家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商西周的更迭:夏(禹)→商(汤)→西周(武王)二、(识记)了解西周的分封制(七上P28)目的:加强对周边的统治原则: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的宗法制进行分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亲戚、功臣等,称为“授民授疆土”,即分封诸侯,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