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节能环保产业一一海水利用与转化发展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也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战略方向之一。因而国家政策支持导向明确的行业如替代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未来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国立法将节约资源确定为基本国策,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进而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且潜力巨大。首先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相对于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正处于成长期,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其潜力巨大。其次节能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其外延和内涵在不断延伸,涵盖节能环保设备的生产和经营、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服务、绿色产品生产等多个领域。最后随着政府和企业投入的不断加大,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在节能环保众多子行业中,海水利用与转化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已成为我国新兴支柱产业重点领域。前景展望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淡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是贫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北方沿海地区的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海水利用与转化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淡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对海水利用与转化的需求也更加紧迫。“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水利用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末,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80〜100万立方米/日,海水直接利用能力达到550亿立方米/年,积极发展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水利用与转化对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为实现我国海水利用与转化的战略目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海水利用的需求,当前应以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指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水利用与转化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实现增加值8亿元,%。我国海水利用与转化技术基本成熟,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一是海水淡化经过四十多年的科技攻关和工程示范,我国在反渗透法、蒸馆法(热法)等主流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和5000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正在进行万立方米/日级示范,初步具备产业化的技术条件。中国海水淡化成本逐步下降,已接近5元/立方米。二是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得到推广应用,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已进入万立方米/小时级产业化示范阶段,有关指标(如海水利用中碳钢的腐蚀控制指标)居世界先进水平。沿海一些火电厂开始应用海水脱硫。三是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如海水制盐广泛应用,海水提镁、澳、钾等完成百吨级或千吨级。核心技术海水利用与转化技术中以海水淡化为核心技术。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海水淡化技术可分为蒸馆法和薄膜法两大类。蒸馆法又可细分为多级闪化法(MSF)、多级蒸馆法(MED)和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