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比较文学)十四行诗.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比较文学)十四行诗.doc

上传人:dsjy2351 2020/3/5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比较文学)十四行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十四行诗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13世纪前期,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西西里诗派诗人达·连蒂尼首次采用此种诗体,韵式是ababababcdecde。14世纪的诗人彼特拉克写了有317首十四行诗的《歌集》,献给他的爱人劳拉。他把韵式改成:前8句是abbaabba,dc或cded-ce3种,被称为彼特拉克体;不久它流传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波兰等欧洲各国。16世纪前期的英国诗人怀亚特和萨里把该诗体引入英国诗坛,萨里又把十四行诗的韵式改成:ababcdcdefefgg,为英国多数诗人所喜爱;莎士比亚也采用此韵式,后人称莎士比亚体。当时另一英国著名诗人斯宾塞的十四行诗也有很高成就;他的韵式是:dcdee,称斯宾塞体;以上3体是十四行诗的3个主要韵式。700多年来,在各国十四行诗佳作中,以莎士比亚的154首最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后来的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歌德、布朗宁夫人等诗人都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汉语十四行诗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十四行诗的产生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20年至1928年《新月》创刊前,为蛰伏期,主要以理论介绍、作品翻译为主,间或有些创作,却缺乏影响。第二个时期为《新月》创刊至抗战爆发时期,系十四行诗的重要发展阶段。第三时期为抗战爆发后至40年代未,为十四行诗的比较成熟阶段。第四个时期为解放后徘徊潜流期。3、英语十四行诗的形式特点:一、行数:要求有十四行,每行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有时为了韵脚的需要,把意思连贯的一句分成两行,但每行词数不一定要相同。二、结构:一般分为前后两个部份。不同诗体前后两部份的行数不同。彼得拉克体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奥涅金诗节”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或者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形成起承转合的趋势。极端的有雪莱所作的十四行诗,由四节三行诗(共12行)和一节2行诗组成。三、韵及韵脚:是十四行诗体的难点和特点之一,十四行诗根据不同的诗体:彼得拉克体4到5个,斯宾塞体6个,莎士比亚体7个,“奥涅金诗节”7个。英语词汇一般由多音节组成。韵指的是每行最后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按规定要相同的叫押韵。各体前后两部份韵脚的安排是:彼得拉克体ABBA、ABBA、CDC、DCD(4韵)或者CDE、CDE(5韵),属抱韵;斯宾塞体ABAB、BCBC、CDCD、EE,最后两句是对偶句,属套韵;莎士比亚体BABA、CDCD、EFEF、GG,属双形体即交韵(7韵),最后两句对偶;“奥涅金诗节”DD、EFFE、GG,交韵、随韵、抱韵、叠韵全备(7韵)。四、轻重音搭配。中国律诗绝句,每句诗中要求平仄相间,使音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具音乐感,十四行诗虽不要求每行诗词数相同,但要求同样的音步,每个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要求每行5个音步,10个音节;彼得拉克体要求11个音节;法语要求12个音节。奥涅金诗节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4、汉语十四行诗的形式特点:一是题材。不是所有的题材都可以进入十行诗这样的诗体,正如不是所有的题材都可以进入五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