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春望》杜甫(第三册P5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 文学常识: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有四联,其中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这两联一般要求对仗。2.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他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时伤别、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3. 词句欣赏:A.      首联写望中所见,一个“破”字,一个“深”字,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景象。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运用拟人,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出了诗人感伤之情。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接连三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D.“白头搔更短,深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泊秦淮》杜牧(第三册P6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淮河边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商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江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诗的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描绘一幅秦淮沙边夜色朦胧和冷寂的景象。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第二句“夜泊秦淮”不但为上一句的景揭示时间、地点,而且照应了话题。“近酒家”三个字,则为下文打开了道路,此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扭作用,后两句诗人在船中听到附近酒楼中传来这种亡国之音,自然会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和陈后主的灭亡。在这国家衰微的年头,那些官僚豪坤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聚集在酒楼中欣赏这种亡国之者,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诗人表面指责歌女,其真实用意讥讽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统治者,这两句话是一种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因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本诗通过写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酒家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A、触景生情。诗人在泊秦淮听到酒家歌女在唱陈后主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借此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B、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渲染气氛,之中透出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蔽,抒发心中的不满。第二部分练习: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特点?答: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作者表面上在斥责歌女,其实是借题发挥,那么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作者借此抒发对民风和时局的忧愤,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的构思细密而精巧,请作一品析。答: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之中透出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贬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4、将读者引入朦胧迷离的景界的诗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